[实用新型]一种红外线烘燥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456140.5 | 申请日: | 2014-08-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771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 发明(设计)人: | 邓小红;胡齐更;郑志刚;刘贤红;张艳;邱双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际华新四五印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6B15/00 | 分类号: | D06B15/00;D06B23/04 |
| 代理公司: | 襄阳市襄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2223 | 代理人: | 李富维;罗绍军 |
| 地址: | 441002 湖北省襄樊市樊城区***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红外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烘燥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印染行业热熔打底机的红外线烘燥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印染行业普遍使用的红外线烘燥设备,均为12~18红外辐射器,分6排并列,相邻两排辐射器发光辐射面相对,形成两道加热布道,织物经过导棍牵引依次经过两道辐射区域,进行加热烘燥。该红外线烘燥设备热熔打底机的红外线烘燥装置太长,织物在红外线烘燥装置中运行的路线很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造成织物经常产生起皱,造成次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红外线烘燥装置。该红外线烘燥装置,可有效防止织物在红外线烘燥过程中,产生起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红外线烘燥装置,包括框架、横梁、反射板组件、红外线加热管、导布辊;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第三立柱、第一横梁、第二横梁、第三横梁组成红外线烘燥装置的框架;在红外线烘燥装置框架中,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安装有第一横梁,第一立柱与第二立柱之间安装有第二横梁和第三横。
所述的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之间并列安装有第一反射板组件、第二反射板组件、第三反射板组件和第四反射板组件;每个反射板组件内设有红外线加热管,反射板组件的上端和下端头分别用螺栓固定在第一横梁与第二横梁上;第二横梁的上端安装固定有第二导布辊、第三导布辊和第四导布辊;第一横梁的下端安装固定有第五导布辊、第六导布辊和第七导布辊。
所述的反射板组件,由六根红外线加热管分别置于第一反射板组件、第二反射板组件、第三反射板组件和第四反射板组件的凹槽内,每个反射板组件上下两端设有挂钩,六根红外线加热管分别挂装在反射板组件的上挂钩和下挂钩上;反射板组件与反射板组形成1-3个红外线加热布的通道(加热布道);织物经导布辊牵引依次经过通道辐射区域,进行加热烘燥,织物经红外线加热通道运行烘燥后,达到了染色工艺烘燥加热的效果,并且解决了织物起皱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降低该红外线烘燥装置高度,增加烘燥装置宽度和导布辊的数量,织物在框架上导布辊的作用下,经红外线加热通道运行烘燥后,有效的解决了织物在红外线烘燥装置中起皱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红外线烘燥装置,包括框架、横梁、反射板组件、红外线加热管、导布辊;由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第三立柱4、第一横梁3、第二横梁5、第三横6梁组成红外线烘燥装置框架;在红外线烘燥装置框架上,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2之间安装有第一横梁3,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3之间安装有第二横梁5和第三横6;第三横梁6安装在第一立柱1与第二立柱4的顶端。所述的第一横梁3与第二横梁5之间并列安装有第一反射板组件7、第二反射板组件8、第三反射板组9件和第四反射板组件10;反射板组件与反射板组形成1-3个红外线加热通道(加热布道)。经框架上的上下导布辊带动,织物在红外线加热通道内运行烘燥后,经红外线加热通道运行烘燥后,解决了织物起皱问题。
所述的第一横梁3的两端头分别用螺栓固定在第一立柱1、第二立柱2上,第二横梁5与第三横梁6的两端头分别用螺栓固定在第一立柱1和第三立柱4上。所述的第一反射板组件7、第二反射板组件8、第三反射板组件9和第四反射板组件10的上下端头,分别用螺栓固定在第一横梁3与第二横梁5上;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导布辊11安装固定在设备的箱体上(箱体图中未画)。第二横梁5上分别安装固定有第二导布辊12、第三导布辊13和第四导布辊14;第一横梁3的下面安装固定有第五导布辊15、第六导布辊16和第七导布辊17;所述的六根红外线加热管分别置于第一反射板组件7、第二反射板组件8、第三反射板组件9和第四反射板组件10的凹槽内,每个反射板组件两端设有挂钩,六根红外线加热管20,分别挂在每个反射板组件两端的上挂钩18和下挂钩19上。
工作原理
织物从第七导布辊17外圆向上运行到第四导布辊14,经红外线第一个加热通道(加热布道),然后沿第三导布辊13再下行,通过红外线加热管形成的第二个加热通道,再沿第六导布辊16和第五导布辊15上行,通过红外线加热管形成的第三个加热通道,最后织物由安装固定在机体上的第二导布辊12和第一导布辊11,织物被加热。由于上下导布辊之间的距离从2200mm减小到1500mm左右,缩短了织物的加热时间,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红外线加热装置起皱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际华新四五印染有限公司;,未经湖北际华新四五印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561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