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环件轴向轧制减速机循环稀油润滑冷却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447694.9 | 申请日: | 2014-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95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 发明(设计)人: | 谷瑞杰;张淑莲;杨大祥;权晓惠;郑文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 地址: | 710032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向 轧制 减速 循环 润滑 冷却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速机的循环稀油润滑冷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件轴向轧制减速机循环稀油润滑冷却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减速机在使用前要在减速箱中装入一定量润滑油,减速机转动时依靠齿轮带动油液实现减速机内部的稀油润滑和冷却。这种减速机稀有润滑冷却方式的整体效果不好,浸入润滑油液的齿轮和轴承可以得到较好的润滑,但是没有浸入润滑油液的齿轮和轴承不能得到较好的润滑,而且减速机长时间使用时,润滑油温度升高,从而会给减速机的正常使用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在环件轴向轧制装置中,轴向轧制锥辊传动减速机倾斜放置。如果给减速箱中添加润滑油来进行润滑和冷却,油量少了润滑和冷却效果很差,油量多了会从减速箱中流出。因此,传统的减速机润滑冷却方式不但润滑和冷却效果不好,而且对于轴向轧制锥辊传动减速机也不适用。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件轴向轧制减速机循环稀油润滑冷却结构,能够满足环件轴向轧制减速机的润滑和冷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环件轴向轧制减速机循环稀油润滑冷却结构,包括主润滑油箱1,主润滑油箱1出油口和主润滑油箱1上安装的两个润滑油泵电机组2的入口连接,两个润滑油泵电机组2的出口分别通过出油硬管3、出油软管组件4和环件轴向轧制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连接,并通过喷油嘴对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的齿轮和轴承进行润滑,在机架的下锥辊减速机5靠下位置装有中间过渡油箱9,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中低位置的润滑油出口分别通过回油硬管7、回油软管组件8和中间过渡油箱9的入口连接,中间过渡油箱9的出口通过回油油泵电机组10、出油硬管3、出油软管组件4和主润滑油箱1的回油口连接。
所述的间过渡油箱9上安装有液位控制装置。
所述的中间过渡油箱9置于下锥辊减速机5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循环稀油润滑冷却结构,实现了环件轴向轧制减速机的良好润滑和冷却。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种环件轴向轧制减速机循环稀油润滑冷却结构,包括主润滑油箱1,主润滑油箱1出油口和主润滑油箱1上安装的两个润滑油泵电机组2的入口连接,两个润滑油泵电机组2的出口分别通过出油硬管3、出油软管组件4和环件轴向轧制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连接,并通过喷油嘴对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的齿轮和轴承进行润滑,在机架的下锥辊减速机5靠下位置装有中间过渡油箱9,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中低位置的润滑油出口分别通过回油硬管7、回油软管组件8和中间过渡油箱9的入口连接,中间过渡油箱9的出口通过回油油泵电机组10、出油硬管3、出油软管组件4和主润滑油箱1的回油口连接。
所述的间过渡油箱9上安装有液位控制装置。
所述的中间过渡油箱9置于下锥辊减速机5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润滑油泵电机组2分别将润滑油从主润滑油箱1中通过硬管3和软管组件4连接的管路输送入环件轴向轧制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中,并通过喷油嘴对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的齿轮和轴承进行润滑,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中的润滑油依靠重力通过其低位置的回油口流出,经过回油硬管7和回油软管组件8连接的管路流到中间过渡油箱9,使得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中不会存过多润滑油,液位控制装置在中间过渡油箱9油液达到最高液位后,启动回油油泵电机组10,将中间过渡油箱9中的润滑油经过管道送回主润滑油箱1,在中间过渡油箱9油液达到最低液位后,回油油泵电机组10停止,避免了回油泵吸空。
中间过渡油箱9的作用在于使得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中的润滑油可以顺利流出,并送回主润滑油箱1,从而使得润滑油泵电机组2可以连续不断地将润滑油输入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中,使得下锥辊减速机5和上锥辊减速机6可以得到良好润滑和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未经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476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冲次抽油机减速器润滑集油盒
- 下一篇:偏心涡流负压脉冲雾化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