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适应性调整安装高度的管路支承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434275.1 | 申请日: | 2014-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0127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 发明(设计)人: | 钱大帅;卢兆刚;鲁民月;苏胜利;周福昌;廖庆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F16L3/02 | 分类号: | F16L3/02;F16F1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仇蕾安;李爱英 |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适应性 调整 安装 高度 管路 支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舰船管路系统设计和振动噪声控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调整安装高度、释放管路附加应力的管路支承装置。
背景技术
舰船管路连接了大型减振装置、动力设备源、大型附件、阀门等多种部件,空间走向复杂,是典型的复杂网状结构,工作介质压力和载荷状态多样、振动传递路径多。管路支承是管路振动向基座和艇体传递的关键通道,为了控制管路振动传递,需要对管路支承进行合理布置并采取带隔振器的隔振支架措施。
在管路和介质重量、管内介质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管路系统发生变形,同时管路支承生根处铺板和船体也发生变形。管路支承采用弹性隔振结构后,各部分管路静变形差异明显,管路中薄弱部位出现变形超差、应力过大等问题。实船建造和使用表明,这种变形超差和附加应力普遍存在,导致管路固有特性偏离设计状态,甚至影响与管路相连的设备的安装状态,导致振动噪声状态变差,振动传递作用增强,损害了舰船的隐身性能。
针对管路系统静态变形和附加应力过大、隔振器变形超差问题,目前常见的解决办法是采用柔性结构进行应力和变形补偿,对已经出现变形及应力过大问题、隔振器变形超差的管路进行整改,包括进行支承结构更换、拆除管路并重新安装等。但从实艇情况看,这些措施目前效果参差不齐,并且施工难度大、代价高,采用过软的弹性补偿元件还会影响管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适应性调整安装高度的管路支承装置,能够在保证承载能力的情况下,通过手动调节减振支架安装高度,改善管路支 承静变形状态,消除管路附加应力,实现管路各部位协调变形,无需拆装管路即可完成管路变形应力超差治理。
一种可适应性调整安装高度的管路支承装置,包括硫化卡箍1、橡胶垫块2、活动支座3、限位座4、调整垫片5、中间支座6、调节螺杆7、楔形块8、螺杆定位块9、支承底座10、弹簧螺栓压紧组11和橡胶隔振器12,
其中,所述硫化卡箍1为U型结构,两个末端加工固定用螺纹,硫化卡箍1和橡胶垫块2根据管路重量和内外径进行加工或选配;
所述活动支座3为组合结构,包括面板和凹形块,二者采用螺栓紧固连接,面板用于支撑管路和安装硫化卡箍1,凹形块两个立面的外侧表面上分别加工出两个圆柱形限位销;
所述限位座4为焊接结构,包括底板和立板,底板通过螺栓与中间支座6紧固连接,整个限位座4的安装高度可以通过底板下的调整垫片5进行调整;左右立板上中间部位各开一个圆形限位孔;
所述中间支座6为整体结构,上表面加工为平面,其上加工与橡胶隔振器12连接的螺纹孔,螺纹孔数目根据隔振器数目和安装孔数确定;中间支座6的下表面为两边对称倾斜的V形面,中间支座6上分别开有安装弹簧螺栓压紧组11和限位座4的通孔;
所述调节螺杆7的中段设有两个推力盘,推力盘间距与螺杆定位块9宽度相同,螺杆上加工细牙外螺纹,两端螺纹方向相反、螺纹长度相同且位置对称;调节螺杆端部加工加力结构,当支承装置承载较大时,采用六角螺栓头形式;当支承装置承载较小时,可加工成十字花螺钉头形式;
所述楔形块8上表面为倾斜面,倾斜角度与中间支座6的下表面角度相同,楔形块8内部开细牙螺纹孔,两个楔形块8内部的螺纹方向相反;
所述支承底座10为组合结构,包括导槽板和支架,导槽板上表面加工为凹形导槽,导槽宽度与楔形块8的宽度相同,导槽与楔形块8为间隙配合,使楔形块8只能沿着调节螺杆7的轴线方向运动,导槽中心开有螺杆定位块9的安 装孔,导槽板固定在支架上,支架结构可以采取灵活的结构形式,以适应管路支承装置安装环境要求,可以焊接固定到安装位置,也可以采用螺栓固定;
所述弹簧螺栓压紧组11包括螺栓、弹簧和螺母,螺栓尺寸、弹簧型号、长度根据管路支承装置的承载和尺寸确定;
所述橡胶隔振器12根据管路支承装置的承载能力、隔振效果要求进行选择,当管路承载载荷较大时,采用两个橡胶隔振器并排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4342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缆支架
- 下一篇:暗杆闸阀开度指示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