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及汽车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96270.4 | 申请日: | 2014-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554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 发明(设计)人: | 于铁勇;王磊;赵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N2/44 | 分类号: | B60N2/44;B60R11/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音响 汽车座椅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内饰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及汽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汽车座椅一般不设有音响,因而车内乘员无法在不影响其他乘员的情况之下选择收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同时,汽车内部的音响一般设置在靠近驾驶员的位置,所以其他乘员也不方便调节音响声音的大小。特别是在汽车的长途旅行中会使各个乘员无法得到身心上的愉悦。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及汽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该汽车座椅能沿汽车纵向来回移动,包括设置在汽车座椅下方的第一导引元件,以及设置在汽车地板上用于与第一导引元件啮合的第二导引元件,该汽车座椅还包括:
座椅靠背和座椅坐垫;
头枕,包括:头枕本体,位于头枕本体两端的、至少两个音响安装区,以及位于头枕本体底部的、用于插接在座椅靠背上的多个插杆;
固定在音响安装区中的平板音响,平板音响包括:音箱箱体,位于音响箱体内的电磁式驱动器,以及由电磁式驱动器驱动的平面振动板;
固定在座椅坐垫内的音乐播放电路,包括音频信号输入端、控制信号输入端、音频信号输出端和音频信号处理电路,其中音频信号输出端与电磁式驱动器的信号输入端连接;
固定在座椅坐垫前端的多按键控制电路,多按键控制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出端与音乐播放电路的控制信号输入端通过线束连接;以及
固定在座椅坐垫前端的音频接口,音频接口的信号输出端与音乐播放电路的音频信号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线束位于座椅坐垫和座椅靠背内部,且穿过头枕和插杆。
可选地,音响安装区位于头枕两侧靠近乘员人耳的位置。
可选地,座椅头枕、座椅靠背和座椅坐垫的骨架均由钢丝制成。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有上述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在头枕两侧靠近人耳的位置安装有两个平板音响,对比传统的扬声器,利用平板音响减小了占用空间。同时座椅内部设有的音乐播放器和外设的音频接口及多按键控制电路之间配合使用不仅能够使得乘坐该座椅的乘员清晰、保真地欣赏音乐,而且可以几乎影响不到其他人乘员,同时每个乘员还可以自己选择合适自己的音乐收听,为每一个乘员的旅途增添了乐趣。
附图说明
图1表示平板音响的结构原理图;
图2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的头枕的主视图;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的头枕的俯视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的头枕的左视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的左视图;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的主视图;以及
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的内部电路原理框图。
其中图中:3、座椅靠背;4、座椅坐垫;401、座椅坐垫前端;5、头枕;501、头枕本体;502、音响安装区;503、插杆;6、平板音响;601、音响箱体;602、电磁式驱动器;603、平面振动板;7、音乐播放电路;701、音频信号输入端;702、控制信号输入端;703、音频信号输出端;704、音频信号处理电路;8、多按键控制电路;9、音频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7所示,该具有音响的汽车座椅能沿汽车纵向来回移动,包括设置在汽车座椅下方的第一导引元件,以及设置在汽车地板上用于与第一导引元件啮合的第二导引元件,汽车座椅还包括:
座椅靠背3和座椅坐垫4;
头枕5,包括:头枕本体501,位于头枕本体501两端的、至少两个音响安装区502,以及位于头枕本体501底部的、用于插接在座椅靠背3上的多个插杆503;
固定在音响安装区502中的平板音响6,平板音响6包括:音箱箱体601,位于音响箱体601内的电磁式驱动器602,以及由电磁式驱动器602驱动的平面振动板6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962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性沥青用粉状稳定剂加料装置
- 下一篇:新型夹取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