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物质熔炼炉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369257.X | 申请日: | 2014-07-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0079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义恩;沈云;庞珍强;王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西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7B14/18 | 分类号: | F27B14/18;F27B14/08 |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11132 | 代理人: | 洪善信 |
| 地址: | 214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熔炼炉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熔炼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生物质熔炼炉。
背景技术
熔炼炉是一种用于熔化或熔炼铝、锌、铅、锡、镉等低熔点有色金属及合金的设备。传统的熔炼炉一般以煤、石油、燃气等作为燃料,排出的废气会严重污染环境;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以木屑、刨花、木粉、树木树枝等植物废弃物为燃料的生物质熔炼炉应运而生。
目前,无论是传统熔炼炉还是生物质熔炼炉由于炉体结构设计的不合理,均存在如下缺陷:1、熔融的溶液泄漏后,很难从炉体内清理出来;2、容易产生飞灰现象或灰尘阻塞烟道的问题;3、大量热量由炉体辐射排出或以随烟气从烟道排出,热效率低;4、烟道热量辐射大,容易影响人员操作,降低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体式结构设计、泄漏物清理及回收方便、热效率和生产效率高的生物质熔炼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物质熔炼炉,它包括炉体,所述炉体的底部连接有底座,所述炉体的侧壁上连接有烟囱,所述炉体的侧壁上还环周的设置有若干个吊装臂;
所述烟囱的排烟口位于炉体顶部开口的上方,所述烟囱的排烟口与炉体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所述烟囱的排烟口上设置有挡板。
优选地,所述烟囱包括除灰部和位于除灰部上方的排烟部,所述除灰部固定于炉体的侧壁上,所述排烟部通过翻折件与除灰部对接连接并通过锁件锁合;所述烟囱的排烟口设置在排烟部上。
优选地,所述除灰部的上部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排烟部相对于除灰部翻折后,通过支撑板支撑排烟部。
优选地,所述排烟部的纵向侧壁上设置有操作柄。
优选地,所述炉体的侧壁的中部或下部设置有用于观察生物质燃料燃烧状态的观察件。
优选地,所述炉体包括炉衬和包覆于炉衬外壁的保护壳,所述炉衬由耐火砖砌筑而成,所述保护壳为金属材料。
优选地,所述保护壳的外表面设置有金属涂层。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的炉体与底座采用分体式结构设计,以熔铝为例,在铝液泄漏到燃烧室时可将炉体吊起,非常方便地从底座上取出铝块,解决了以往液体泄漏后难于清除的问题;同时,由于烟囱的排烟口以一定角度向炉体中心倾斜并加装了挡板,以此利用烟道热量再次向炉体辐射,不但增强了热效率也防止了烟囱热量辐射到正前方的工人操作位置,降低了环境温度,在没有机械手帮助的情况下也可进行安全生产;另外,由于烟囱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利用除灰部可以达到积灰、除灰的目的,大大减少了烟囱的排烟口喷出的火星,保证了工人的安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市场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生物质熔炼炉,它包括炉体1,设置于炉体1的侧壁上的烟囱2、供给装置3,环周的设置于炉体1的侧壁上的吊装臂4,以及连接于炉体1的底部的底座5。
炉体1可由包括炉衬6和保护壳7在内部件组成,保护壳7包覆炉衬6的外壁;其中,炉衬6由耐火砖砌筑而成,保护壳7选用金属材料;炉体1的顶部开口上可放置称装有待熔炼的铝、锌、铅、锡等的坩埚,以利用炉体1熔炼坩埚内的原料;为减少炉体1的热量辐射、降低温度以及方便工人操作,在保护壳7的外表面设置有金属涂层(图中未示出)。
供给装置3向炉体1输送生物质燃料及空气,底座5可通过螺栓等连接件可拆卸的与炉体1连接,当铝液等熔融液泄漏致炉体1的燃烧室后,可通过拆卸底座5并利用吊装臂4将炉体1吊起,从而非常方便的从炉体1的底部取出铝块等,解决了以往液体泄漏后难于清除的问题。
烟囱2的排烟口位于炉体1的顶部开口的上方,烟囱2的排烟口与炉体1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以此,可使排烟口以一定角度向坩埚的中心倾斜);同时,在烟囱2的排烟口上设置有挡板8;由于烟囱2的排烟口是以一定角度向炉体1的中心(即坩埚的中心)倾斜并加装了挡板8,以此可利用从烟囱2排出的热量再次向炉体1辐射,起到废热二次利用的目的,不但增强了热效率也防止了烟囱热量辐射到正前方的工人操作位置,降低了环境温度,在没有机械手帮助的情况下也可进行安全生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西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无锡西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3692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