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镀膜树脂镜片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270961.X | 申请日: | 2014-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500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 发明(设计)人: | 贺建友;陆承星;唐忆君;张盛元;金松日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1/11 | 分类号: | G02B1/11;G02C7/02;B32B15/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卢海洋 |
| 地址: | 2262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镀膜 树脂 镜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导电玻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镀膜树脂镜片。
背景技术
随着树脂镜片以其重量轻、抗震动、易染色、易成型、较好的弹性、高折射率、抗紫外线等优点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亲睐,但由于其表面硬度低、易擦伤、热性能差等自身缺点,使得表面进行加工处理显得越来越必要,现在主流的做法是:在树脂镜片上,制备一层加硬膜来提高镜片表面的硬度,再在加硬膜上镀制减反膜系来提高镜片的透过率。
蓝紫光是一种波长处于380nm-450nm之间具有相对较高能量的可见光。蓝紫光不同于紫外线,它不仅存在于太阳光中,还大量存在于电脑显示器、数码电子产品显示屏、手机、电视,甚至汽车车灯、霓虹灯中。
国际光学机构研究表明,电脑、LED 等人造光源会产生的蓝光(440-485nm)、紫光(370-440nm)过多,且比例失调,加上屏幕与外光源互相作用产生的眩光、漫反射光,更加重了对眼睛的伤害。
视网膜受光成像才使我们看到物件,研究显示感光细胞若长时间慢性接受蓝紫光照射,细胞中的色素分子会触发光毒性反应,使黄斑部产生病变,受光越强伤害越大。因此,黄斑部病变不再是老人的专利,现在的社会,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长时间面对蓝紫光的刺激(如电脑、电视、户外阳光等等),特别在今日电视、电脑、触摸屏手机普及的时代,眼睛健康已成为一大课题。
因此,急需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镀膜树脂镜片。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镀膜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所述树脂镜片前表面上涂布有加硬层Ⅰ,所述树脂镜片后表面上涂布有加硬层Ⅱ,所述加硬层Ⅰ前表面镀有蓝紫光反射膜层。
所述蓝紫光反射膜层前表面镀有防水膜层。
所述加硬层Ⅱ后表面镀有增透膜。
所述加硬层Ⅰ和加硬层Ⅱ为有机硅。
所述蓝紫光反射膜层由氧化锆层和氧化硅层组成,所述氧化锆层和氧化硅层交叉设置。
所述蓝紫光反射膜层为四层,从内表面向外表面依次为氧化锆层、氧化硅层、氧化锆层和氧化硅层。
所述蓝紫光反射膜层为六层,从内表面向外表面依次为氧化锆层、氧化硅层、氧化锆层、氧化硅层、氧化锆层和氧化硅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应用广泛,工序简单,可以来有效地降低蓝紫光透过镜片对眼睛的伤害,生产成本低,适于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蓝紫光反射膜层为四层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蓝紫光反射膜层为六层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树脂镜片,2、加硬层Ⅰ,3、加硬层Ⅱ,4、蓝紫光反射膜层,5、防水膜层,6、增透膜,7、氧化锆层,8、氧化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镀膜树脂镜片,包括树脂镜片1,树脂镜片1前表面上涂布有加硬层Ⅰ2,加硬层Ⅰ2前表面采用真空蒸发镀膜的方法镀有蓝紫光反射膜层4,蓝紫光反射膜层4前表面镀有防水膜层5,其厚度在15-40nm之间,提高蓝紫光反射膜的防水性能,该防水膜层5以氟化物为主,树脂镜片1后表面上涂布有加硬层Ⅱ3,加硬层Ⅱ3后表面镀有增透膜6,提高镀膜树脂镜片的总透光率,加硬层Ⅰ2和加硬层Ⅱ3为有机硅,厚度在2.5-3.5μm之间,提高树脂镜片的耐磨性能。
蓝紫光反射膜层由氧化锆层和氧化硅层组成,氧化锆层和氧化硅层交叉设置,总厚度在260-340nm之间,400-500nm平均反射率在5-10%。
如图2所示,蓝紫光反射膜层为四层,从内表面向外表面依次为36-42nm的氧化锆层、12-18nm的氧化硅层、118-125nm的氧化锆层和110-130nm的氧化硅层。
如图3所示,蓝紫光反射膜层为六层,从内表面向外表面依次为30-39nm的氧化锆层、26-33nm的氧化硅层、45-54nm的氧化锆层、15-24nm的氧化硅层、45-54nm的氧化锆层和110-130nm的氧化硅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康耐特光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709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