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装载机制动钳散热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247173.9 | 申请日: | 2014-05-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604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勇;张厚岭;秦瑞川;刘言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轩重工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D65/853 | 分类号: | F16D65/85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2400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载 机制 散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载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载机制动钳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装载机制动系统故障成上升趋势,尤其是制动失灵、制动系统温升,制动钳是钳盘式制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散热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使用寿命及行车安全,温度过高引起制动液升温,导致车辆制动能力下降。因此对制动钳进行散热,提高制动热稳定减少热衰退的影响,保证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产装载机干式桥的行车制动系统几乎都采用气顶油钳盘式制动,制动元件的选用与汽车大体相同。制动系统升温是近年装载机制动系统出现故障主要因素之一,由于装载机经常工作在山地和矿山等恶劣工作环境中,所以装载机的工作方式要求装载机每个工作循环中频繁前进和倒退,制动摩擦片长时间处于制动状态,制动过程中由于摩擦发热可使摩擦片温度高达250℃。其热量有一部分传给制动液,其工作温度达70℃~90℃,在山地等环境需频繁制动时,有时制动液温度可高达成150℃(DOT3制动液的湿平衡回流沸点仅为140℃)使制动液温度急剧升高,管道内布满蒸汽,产生气阻,引起制动失灵,而且当制动管道内长时间存有气泡时会使制动系统产生气蚀从而对加力泵的橡胶密封圈和制动元件产生损坏,造成制动系统彻底失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装载机制动钳散热装置,通过水冷对制动钳进行冷却散热,从而保护制动液,保证行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载机制动钳散热装置,包括制动钳本体,所述制动钳本体上开设有循环水槽,所述循环水槽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和出水管与发动机水散系统连接,所述进水管与发动机水散系统的热水进口连接,所述出水管与发动机水散系统的冷水出口连接,发动机水散系统的热水经进水管进入循环水槽,在循环过程中与摩擦导致温度升高的制动钳进行热交换,对制动钳进行降温,升温后的热水经出水管流入发动机水散系统,发动机水散系统的风扇将热量带走,热水冷却后再次经进水管进入循环水槽,如此反复循环。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水冷对制动钳进行冷却散热,使制动器在温度升高后仍保持在冷制动状态,有效降低在制动时因制动片摩擦导致制动液温度对制动性能的影响,达到保护制动钳及制动液的目的,提高制动系统可靠性及系统稳定性,保证行车安全。
2、水冷散热持续稳定、散热效果明显,提高制动钳抗热衰退性,保证行车安全。
3、本实用新型的散热装置充分利用发动机水散系统,无更多的能源消耗,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制动钳本体,2、循环水槽,3、进水管,4、出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装载机制动钳散热装置,包括制动钳本体1,所述制动钳本体1上开设有循环水槽2,所述循环水槽2的两端分别连接进水管3和出水管4,所述进水管3和出水管4与发动机水散系统连接,所述进水管3与发动机水散系统热水进口连接,所述出水管4与发动机水散系统的冷水出口连接。
发动机水散系统的热水经进水管3进入循环水槽2,在循环过程中与摩擦导致温度升高的制动钳本体1进行热交换,对制动钳本体1进行降温,升温后的热水经出水管4流入发动机水散系统,发动机水散系统的风扇将热量带走,热水冷却后再次经进水管3进入循环水槽2,如此反复循环,充分利用发动机水散系统,无更多的能源消耗,节能减排。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人应得知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作出的结构变化,凡是与本实用新型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技术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细描述的技术、形状、构造部分均为公知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轩重工有限公司,未经英轩重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4717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