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池组充放电转换接头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38707.4 | 申请日: | 2014-03-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607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06 |
| 发明(设计)人: | 司志钰;王浩;王磊;欧阳明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淄博舜泰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24/00 | 分类号: | H01R24/00;H01R29/00;H01R13/64;H01R13/639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5086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组 放电 转换 接头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池组充放电转换接头,属于电动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池是各种电动设备如电动汽车的主要储能元件,是个比较关键的部件,电池的性能将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性能。
通常使用的可充电电池组是将多个可充电电池进行串联而组成,所以单节电池是构成电池组的基本单元。
在组成串联电池组的单节电池之间,由于一致性不好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串联电池组在使用中各节电池所表现出的应用性能也有不同,从而形成了木桶效应。当串联电池组处于充电状态时,往往会出现一节电池被充满时,其他电池还处于未充满状态,由于是串联连接,所以,被充满的单节电池处于过充电状态,直至所有单节电池都被充满电。电池的过充电不仅会使电池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而且还可能发生电池爆裂的危险。而如果为了避免过充,就会存在有单节电池充电不够的问题,充电少的电池的寿命缩短,引起所在的电池组的寿命缩短,从而使整个电池系统的寿命缩短。由此,充放电过程不均衡,不断重复的充放电过程更加剧了不均衡现象,在这样的状态下长期使用,将会使整个串联电池组的性能大大降低,甚至发生电池组过早的损坏。
当发生电池组损坏的情况时,通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更换整个电池组,尚未发生损坏的单节电池在更换中也同时被废弃,这种做法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电池进行综合有效的均衡充电管理。考虑到如果能在电池组充电时,将电池组各节电池的连接模式从放电时的串联改变为充电时的并联,则可能实现对各节电池的同时充电,以满足均衡充电的要求。原理上,可以采用多个切换开关组成的开关系统,通过控制开关的断合来完成串联到并联的转变,但是这样会导致电路复杂、影响系统的稳定性,使用也不方便。
本专利申请人的关联公司于2010年7月7日公开了一种电池组充放电转换接头,其公开号为CN201523084。本专利是对该专利的进一步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组充放电转换接头,其能防止插错且带自锁功能,防止脱落,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具体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池组充放电转换接头,其特征是,包括对应的母接头和公接头;公接头包括一个充电公接头和一个放电公接头,分别与母接头的上部和下部对应,所述母接头上部包括偶数个插棒和奇数个插孔,插孔比插棒少1个,插棒对应电池的正极,充电公接头与插棒匹配;所述母接头下部包括偶数个插棒和奇数个插孔,插孔比插棒少1个,插棒对应电池的负极,放电公接头与插棒匹配。
其中,在所述公接头上设有限位装置,防止对应错误插错。
其中,在所述母接头前端对称设置自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本实用新型能够实现电池组在放电时为串联,在充电时为并联的模式转换,无需繁琐的转换开关,使用方便安全,成本低;2)本实用新型能防止插错且带自锁功能,防止脱落,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同时给两个单体电池充放电。
如图1所示,一种电池组充放电转换接头,包括对应的母接头6和公接头1;公接头1包括一个充电公接头3-1和一个放电公接头3-2,分别与母接头6的上部和下部对应,所述母接头6上部包括两个插棒5-1和一个插孔7-1,插棒5-1对应电池的正极,充电公接头3-1与插棒5-1匹配;所述母接头6下部包括两个插棒5-2和一个插孔7-2,插棒5-2对应电池的负极,放电公接头3-2与插棒5-2匹配。在所述公接头1上设有限位装置2,防止对应错误插错,在母接头6前端对称设置自锁装置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淄博舜泰电动汽车有限公司,未经淄博舜泰电动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3870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白羽鸡的饲养方法
- 下一篇:一种循环水刺参养殖装置及其养殖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