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环形钽阴极筒的成型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108322.3 | 申请日: | 2014-03-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68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 发明(设计)人: | 陈发飞;陆胜;冯天富;施洪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中航聚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G13/00 | 分类号: | H01G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谷庆红 |
| 地址: | 550009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形 阴极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容器的生产制造模具,尤其涉及一种环形钽阴极筒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制作钽阴极筒的常规做法是:先用模具做出一个环形钽阴极筒,安放到钽壳内,然后再制成钽电解电容,但是这种做法存在很多的缺点:1、环形钽阴极筒在安放过程中会刮擦到钽壳,产生条状拉伤,影响电容器密封性;2、由于环形钽阴极筒的外径必须小于钽壳筒内径,才能放置到位,这样在环形钽阴极筒的外沿和钽壳筒内壁之间存在微小缝隙,产生接触电阻,从而影响电容的电参数。3、环形钽阴极筒是一种超薄结构,容易破碎,在搬移和放置过程中需要小心,由于操作人员的操作手法不一样,容易造成钽阴极筒崩溃、破碎,造成浪费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操作方便,对钽阴极筒无损伤的环形钽阴极筒的成型模具。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环形钽阴极筒的成型模具,从上到下依次包括上压板、固定筒和下压板,其中固定筒中心从上到下依次是进料槽,筒套壳固定槽和固定筒固定槽,还包括上压模、塞头和筒套壳,上压模固定在上压板上,上压模中心有与塞头相同半径的中空孔;塞头固定在下压板,其上头呈圆锥形结构;筒套壳套在塞头上。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取出上压模,所述的上压模呈上大下小的锥面结构,其倾角为0.5~2°;其固定筒上的进料槽也设计成上大下小的锥面结构,其倾角与上压模相同。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取出模压成型的环形钽阴极筒,所述的固定筒上的筒套壳固定槽设计成上小下大的锥面,其倾角为0.5~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对上压模和固定筒的独特设计,使制作该环形钽阴极筒及其简单,同时通过将上压模和固定筒中的进料槽设计成锥形形状,方便了上压模的取出,将固定筒的筒套壳固定槽设计成锥面,方便了制作好的环形钽阴极筒取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标注4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压板,2-上压模,3-塞头,4-固定筒,5-下压板,6-筒套壳,41-固定筒固定槽,42-筒套壳固定槽,43-进料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3所示的一种环形钽阴极筒的成型模具,从上到下依次包括上压板1、固定筒4和下压板5,其中固定筒4中心从上到下依次是进料槽43,筒套壳固定槽42和固定筒固定槽41,还包括上压模2、塞头3和筒套壳6,上压模2固定在上压板1上,上压模2中心有与塞头3相同半径的中空孔;塞头3固定在下压板5,其上头呈圆锥形结构;筒套壳6套在塞头3上。
其中,为了方便在模压结束后,能够更轻松地取出上压模,将上压模2呈上大下小的锥面结构,其倾角为0.5~2°;其固定筒4上的进料槽43也设计成上大下小的锥面结构,其倾角与上压模2相同。本实施例中,上压模2和进料槽43锥面结构锥面的倾斜度选择为1°这样可以避免钽粉留在在进料槽上43,影响产品的质量。
为了方便在模压结束后,能够轻松地取出产品,将固定筒4上的筒套壳固定槽42设计成上小下大的锥面结构,其倾角为0.5~2°。本实施例中,筒套壳固定槽42锥面结构锥面的倾斜度选择为1°,这样可以在能够轻松地取出产品的同时,最多限度地减少了筒套壳的变形。
工作时,先将塞头3安装在下压板5上,将筒套壳6套在塞头5上,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固定筒4,同时将上压模2固定在上压板1上,设备组装及完成。将一定量的钽粉放到固定筒4的进料槽43中,然后将组装好的上压模2放入进料槽43中,放入时保持竖直向下,先用手压实,然后在放到压力设备中进行强压,然后取出上压模2和塞头3,再用相关设备将环形钽阴极筒取出即可。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让熟悉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 并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本质所作出的等同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中航聚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贵州中航聚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1083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