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芯及电化学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30788.6 | 申请日: | 2014-0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903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 发明(设计)人: | 宋华冰;李明;刁泉;张晓磊;喻鸿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2/14 | 分类号: | H01M2/14;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7 | 代理人: | 张向琨 |
| 地址: | 523808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化学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芯及电化学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软包装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好、厚度薄、可定制任意形状等优势,在高端电子消费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便携式电子产品在装机测试中,会模拟进行跌落测试实验,以验证电子产品在消费者手中使用时的可靠性。
在传统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中,参照图1,电芯1由正极极片11、负极极片12和隔离膜13组成,其中负极极片宽度大于正极极片,隔离膜宽度大于负极极片。当电池沿电芯的宽度方向跌落时,电芯的极片由于惯性作用,会有一段位移。若电池向相反方向跌落时,极片则将向相反方向位移。隔离膜13在整个跌落过程中,两面受到的正极极片11和负极极片12的摩擦力不同,加上本身材质柔软,反复跌落会造成隔离膜13收缩起皱而不能有效隔离正极极片11和负极极片12,导致电池内部短路,如图1所示。目前,于2012年1月11日授权公告的中国专利CN101351906B公开了一种使用顶部密封的隔膜的电池组件及包含其的二次电池,其采用了通过固定隔膜以提高电池安全性的方法,将突出电极上端之外的隔膜向一个方向弯曲,热处理使所述隔膜的弯曲状态得以固定,并在弯曲表面形成绝缘覆盖层。防止外部物质进入电极组件,提高安全性。但此方法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采用与隔膜材料相同的聚烯烃进行热处理固定,聚烯烃熔融温度很高(120℃-160℃),粘结力差,易导致隔膜变形,工艺难度大。二是绝缘覆盖层厚度为1mm-3mm,将大大降低电池的能量密度。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及电化学装置,其能有效防止电芯跌落时电压下降的风险。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芯,其包括: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宽度不小于正极极片的宽度;以及隔离膜,置于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且宽度大于负极极片的宽度;其中,在宽度方向的同一侧超出负极极片的区域的隔离膜的边缘涂有胶体,以将相邻层的隔离膜的边缘粘结在一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化学装置,其包括:电芯;电解液;以及包装袋,封装电芯并容纳电解液;其中,所述电芯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所述的电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利用胶体将相邻层的隔离膜的边缘粘结在一起,使相邻层的隔离膜之间形成良好的相互力,保证电芯反复跌落时,电芯中的隔离膜不会因两面受到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的摩擦力不同而收缩起皱,从而有效地将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隔绝开来,避免正极极片与负极极片接触造成电芯内部短路。同时,由于胶体具有良好的弹性,可以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本实用新型的电芯设计工艺简单,成本低廉,胶体对电芯电化学性能无明显影响,保证电芯高能量密度。由此,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可有效防止电芯跌落时电压下降的风险,大大提高了电芯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软包装锂离子电池由于跌落导致隔离膜收缩起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及电化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及电化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及电化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芯及电化学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电芯 131边缘
11正极极片 132胶体
12负极极片 2包装袋
13隔离膜 W宽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芯及电化学装置。
首先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电芯1。
参照图2至图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芯1包括:正极极片11;负极极片12,宽度不小于正极极片11的宽度;以及隔离膜13,置于正极极片11和负极极片12之间且宽度大于负极极片12的宽度;其中,在宽度方向W的同一侧超出负极极片12的区域的隔离膜13的边缘131涂有胶体132,以将相邻层的隔离膜13的边缘131粘结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3078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