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管口部直角翻边模有效
| 申请号: | 201420024758.4 | 申请日: | 2014-01-16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11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信盛(泰州)五金锻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37/10 | 分类号: | B21D37/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5500 江苏省泰***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管 直角 翻边模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锻压模,具体地讲,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钢管口部直角翻边的模具。
背景技术
钢管口部外置翻边是一种常用连接结构,该结构的钢管在工程中有着广泛应用。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焊接方式或碾压方式实现管口翻边成型加工,焊接成型尽管工艺不难、连接可靠、生产成本不大,但生产效率低,质量也难保证,所以说焊接方式仅适合单件或小批量制造。碾压技术是一种成熟的技术,钢管口部经碾压可得到所要的翻边。但是,碾压技术应用在钢管口部翻边生产上也存在不足,首先需要配备专用模具和相应的设备;其次是碾压轮与碾压模配合调整难,稍有不足便造成内孔欠“肉”,或外角处欠“肉”等问题;再一个问题是碾压技术仅适合大规格钢管,不适合小规格钢管,问题出在碾压小规格钢管所用控制碾压轮的杆细,碾压时易断裂或变形。总的来说,实现钢管口部翻边的现有技术都有欠缺,不能满足高效生产和批量生产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型准确、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的钢管口部直角翻边模。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
钢管口部直角翻边模,它包括冷锻模、热锻模和热锻成型模。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冷锻模由配对的凹模和凸模组成,凹模设有与管坯间隙配合的竖孔,竖孔底部设有轴向限位管坯的台肩,使得凹模竖孔内置的管坯上端外露,位于凹模之上且同轴的凸模为尖端朝下的圆锥体。所述热锻模由底模和上模组成,底模设有与管坯间隙配合的竖孔,竖孔底部同样设有轴向限位管坯的台肩,使得底模竖孔内置的管坯上端外露,位于底模之上且同轴的上模为尖端朝下的圆锥体。所述热锻成型模由模座和平底模共同组成,模座上端面设有圆形沉孔与竖孔同轴,沉孔直径等于管口翻边外径,竖孔与管坯间隙配合,竖孔底部设有轴向限位管坯的台肩,使得模座竖孔内置的管坯上端外露,平底模位于模座之上且同轴,平底模底面设有与底模上端面圆形沉孔间隙配合的凸台,凸台朝下端面居中设有与管坯内孔间隙配合的芯轴。
上述结构中,凹模竖孔内置的管坯上端外露段等于2/5~3/5管口翻边单边宽度,底模竖孔内置的管坯上端外露段等于管口翻边单边宽度,模座竖孔内置的管坯上端仅留喇叭口。
上述结构中,凸模的圆锥角α1=400~600,上模的圆锥角α2=1000~1200。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
1、定位模压结构简单,成型准确;
2、渐进式变形,翻边成型容易,残留内应力小;
3、模锻成型,生产效率高,质量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冷锻模中安置管坯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冷锻模施压管坯上端外露段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热锻模中安置管坯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热锻模施压管坯上端外露段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热锻成型模中安置管坯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热锻成型模中施压管坯上端外露段的结构剖面示意图,图中管口翻边成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钢管口部直角翻边及其锻压成型方法,其中的直角翻边模包括冷锻模、热锻模和热锻成型模。所述冷锻模用于初成型,它由配对的凹模1.1和凸模1.2组成,凹模1.1设有与管坯4间隙配合的竖孔,竖孔底部设有轴向限位管坯4的台肩,使得凹模1.1竖孔内置的管坯4上端外露,位于凹模1.1之上且同轴的凸模1.2为尖端朝下的圆锥体。所述热锻模用于过渡成型,它由底模2.1和上模2.2组成,底模2.1设有与管坯4间隙配合的竖孔,竖孔底部同样设有轴向限位管坯4的台肩,使得底模2.1竖孔内置的管坯4上端外露,位于底模2.1之上且同轴的上模2.2为尖端朝下的圆锥体。所述热锻成型模由模座3.1和平底模3.2共同组成,模座3.1上端面设有沉孔与竖孔同轴,沉孔直径等于管口翻边外径,竖孔与管坯4间隙配合,竖孔底部设有轴向限位管坯4的台肩,使得模座3.1竖孔内置的管坯4上端外露,平底模3.2位于模座3.1之上且同轴,平底模3.2底面设有与底模3.1上端面沉孔间隙配合的凸台3.2.1,凸台3.2.1朝下端面居中设有与管坯4内孔间隙配合的芯轴3.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信盛(泰州)五金锻造有限公司,未经信盛(泰州)五金锻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2475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