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航空冷却液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809847.4 | 申请日: | 2014-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929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 发明(设计)人: | 杨文毅;都长飞;李召良;王清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油料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9K5/20 | 分类号: | C09K5/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世誉鑫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8 | 代理人: | 郭官厚 |
| 地址: | 100076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航空 冷却液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冷却液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1)将乙二醇63.1‑72.1质量%和水27.9‑36.9质量%进行混合,乙二醇在25℃条件下它的折光率在1.4306±0.0020范围内;(2)依次将下列组分加入到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香豆素0.05%、8‑羟基喹啉0.05%、乙二醇二水杨酸酯0.05%、肉桂酸0.01‑0.05%、硝酸铈0.03‑0.05%,苯甲酸钠0.15~0.3%、苯三唑0.1~0.2%、黄糊精0.5%、三乙醇胺0.5%;(3)加入pH值调节剂NaOH,将pH值调整至10‑11;(4)将步骤(3)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然后再加入DT‑650聚醚改性有机硅消泡剂2ppm。上述冷却液能够有效利用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实现用较少缓蚀物质的有效配伍,协同防腐,同时具有优异的橡胶相容性,大大延长冷却液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航空冷却液,尤其涉及一种航空雷达冷却液
背景技术
目前,冷却液的主要类型有乙醇-水型、甘油-水型、乙二醇-水型、丙三醇型和合成烃冷却液。丙三醇型和合成烃无水型冷却液与上述含水型冷却液相比,价格高,导热率低,限制了其推广使用。乙醇-水型冷却液使用温度可以达到-70℃,但是由于乙醇的沸点较低(78.5℃),在使用过程中蒸发损失量较大,在武器装备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补充,浪费人力,同时在使用中冷却液受热容易产生乙醇,闪点低,不利于防火安全。现在,已经不再用其作为冷却液的主要原料,但加入适量的乙醇配伍有利于降低冷却液冰点。甘油-水型冷却液只能将冰点降温至-45℃,冷却效果一般,且价格比乙二醇高,航空领域不宜采用。然而,对于乙二醇-水型冷却液,其冰点远低于甘油-水型冷却液,但是,由于在工作中受到设备工作释放出的热量,乙二醇易发生热分解氧化反应产生酸性物质,导致冷却液对设备液冷系统的金属部件产生腐蚀作用。
现有乙二醇-水型冷却液的缓蚀剂以无机盐为主,然而无机盐缓蚀剂存在高温性能不稳定,易沉积等不足,不能满足航空武器装备使用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航空冷却液,尤其适用于航空雷达系统的冷却液,发明人出乎意料的发现由于采用本发明特定的无机盐缓蚀剂与特定的有机酸缓蚀剂进行复配,获得降低缓蚀剂用量、克服了易沉积的缺陷、保证了优异的抗氧防腐蚀性能这一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本发明特定的无机盐缓蚀剂、特定的有机酸缓蚀剂与黄糊精和乙二醇二水杨酸酯也具有协同作用,使得冷却液具有优异的抗氧防腐性和橡胶相容性,大大延长了冷却液的使用寿命。
一种航空冷却液,尤其适用于航空雷达系统,该冷却液包括:乙二醇63.1-72.1质量%、水27.9-36.9质量%,乙二醇在25℃条件下它的折光率在1.4306±0.0020范围内,添加剂包由以下组分构成:香豆素0.05%、8-羟基喹啉0.05%、乙二醇二水杨酸酯0.05%、肉桂酸0.01-0.05%、硝酸铈0.03-0.05%,苯甲酸钠0.15~0.3%、苯三唑0.1~0.2%、黄糊精0.5%、DT-650聚醚改性有机硅消泡剂(大田化学有限公司生产)2ppm、三乙醇胺0.5%,pH值调节剂NaOH,调整组合物的pH值至10-11,添加剂包中各种组分的使用量均以乙二醇和水的总重量为基准。
一种航空冷却液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
(1)将乙二醇63.1-72.1质量%和水27.9-36.9质量%进行混合;
(2)依次将下列组分加入到步骤(1)所得混合物中:香豆素0.05%、8-羟基喹啉0.05%、乙二醇二水杨酸酯0.05%、肉桂酸0.01-0.05%、硝酸铈0.03-0.05%,苯甲酸钠0.15~0.3%、苯三唑0.1~0.2%、黄糊精0.5%、三乙醇胺0.5%;
(3)加入pH值调节剂NaOH,将pH值调整至10-11;
(4)将步骤(3)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然后再加入DT-650聚醚改性有机硅消泡剂(大田化学有限公司生产)2p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油料研究所,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油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8098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