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效剂及其制备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778954.5 | 申请日: | 2014-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483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 发明(设计)人: | 李学敏;王瑛;白雪松;尉宏伟;苗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61K8/44 | 分类号: | A61K8/44;C07C335/32;A61Q5/10;A61Q3/02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何薇 |
| 地址: | 10003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效剂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化妆品工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效剂及其制备和应用。增效剂为式I所示,所述增效剂用于染发剂中,作为染发增效剂。本发明的增效剂与高安全性的欧盟批准的食品染料、化妆品染料混合,取代了目前有基因毒性、致癌性过敏性的对苯二胺的染发剂,人体使用染发剂时不再担心毒性与过敏性问题。该染发剂在无须对头发漂白的前提下可直接将棕黑色头发染为红色,且具有优异的染色性能和耐洗牢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妆品工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增效剂及其制备和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占市场80%份额的染发剂是对苯二胺类永久型染发剂,该类染发剂的第一剂包含氧化染料、耦合成份、碱性物质等,第二剂的主要成份是高浓度的双氧水,其染色原理以第一剂的碱性物质将毛鳞片打开,氧化染料与耦合成份进入毛发皮质层,含双氧水的第二剂将进入毛发皮质层的氧化染料与耦合成份进行氧化反应,在毛发皮质层中形成大分子染料,由于大分子染料无法透过狭小的头发毛鳞片间隙,因此该类染发剂具有优异的耐洗和耐光牢度。但最近大量文献报道,氧化染料与耦合成分如对苯二胺、间苯二酚都具有很高的毒性且有致癌的危险,经常会引起皮肤产生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另外,第一剂所使用的碱性物质除了具有臭味外,其强碱性(pH=10-11)会严重损失发质,使头发失去光泽,发脆易断,相关对苯二胺永久型染发剂的毒副作用与安全问题愈来愈应值得人们的关注,发达国家早已高度重视及研究此类染发剂所带来的致癌性。
为了解决对苯二胺类永久型染发剂危害健康的问题,满足消费者对安全无毒染发剂的需求,中国与印度的染发剂生产商推出以海娜为首的植物染发剂,该类染发剂染色速度缓慢,多数情况下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染色,且稳定性差、受外界因素影响大、染色后牢度不理想、使用不方便,除此之外未解决毒性问题。
日本、韩国、英国染发剂研发机构将欧盟批准的无毒酸性染料、碱性染料用于染发剂并推向市场。例如英国的Color Restore、Jerome Russel l、Trukolor染发剂,日本DARIYA株式会社生产的DARIYA自然黑、DARIYA深棕、KAMINOMOTO自然黑、利尻昆布、Annadonna蓝色、Annadonna葡萄红,韩国的JORVES红色染发剂。此类染发剂不含双氧水、对苯二胺类物质,克服了对苯二胺类染发剂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缺点。但染发剂所用的染料由于分子量大很难扩散到头发内部,染色速度慢,通常需要加热到40℃以上,染色时间通常40分钟以上、且需染色多次才能将头发染成目标颜色,褪色严重达不到永久型效果,此外该类染发剂所选的酸性染料、碱性染料均易污染头皮颜色不易去,且均对皮肤有染色现象,解决的方法是靠辅助手段减少对皮肤染色,如:①与之配套的有凡士林油,在染发前涂抹到发髻线上做打底,形成一种皮肤保护膜;②配套两种染发梭,一种特别细小专用于头发根部染色,以减少皮肤染色;③配备专门应用于皮肤染色部位的卸妆水,沾染到皮肤后用次卸妆水将染料洗去;或者利用碱性肥皂洗涤染色部位。虽然利用以上三种辅助手段能够减少头皮染色,但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通常需要专沙龙或专业美发师才能完成染色,此外由于卸妆水或肥皂的碱性较强(pH通常大于10),不但对皮肤造成刺激,同时处理过的皮肤或头发干涩。虽然此类染发剂比较安全,但上述缺点限制了该类染发剂的推广。
市场上红色染发剂在使用时需要用双氧水等氧化性物质将黑色头发中的黑色素漂浅,以便染发时显示出红色效果。根据需要,漂浅过程可以与染色过程同时进行,也可先将头发漂浅再进行染色。由于染发剂颜色的覆盖,消费者一般观察不到漂白后的颜色,但染过的颜色退去后头发将显现出浅黄色,由于漂白过程中破坏了头发紫色的黑色素,染色后的颜色退去后将无法恢复到头发原本的黑色。截止目,没有一种商业化的染发剂能够不经漂白就能将黑色头发染为红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789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祛痘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免洗抗菌洗手液及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