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连续梁试验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763066.6 | 申请日: | 2014-12-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8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刘闻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N3/00 | 分类号: | G01N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恒高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9 | 代理人: | 高玉滨 |
| 地址: | 545006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连续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梁试验装置,属于机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外学者对于CFRP-PCPs复合筋在混凝土结构中的运用主要以简支梁为切入点而进行了较多的相关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但对于CFRP-PCPs复合筋混凝土连续梁的试验研究则相对较少。且专门针对CFRP-PCPs复合筋混凝土连续梁塑性内力重分布规律的试验数据更少,对其弯矩调幅值的确定也有待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连续梁试验装置,能够有效的对连续梁进行试验。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连续梁试验装置,包括荷重传感器、螺旋千斤顶、电子位移计、反力架、液压千斤顶;连续梁处于水平,连续梁的两端由荷重传感器I,两个荷重传感器I的底部分别由两个支座I支撑;连接梁中间处的底部由荷重传感器II支撑,荷重传感器II底部为螺旋千斤顶,该螺旋千斤顶的底部由支座II支撑;荷重千斤顶I与荷重千斤顶II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在连续梁的顶部两侧放置两个液压千斤顶,每个液压千斤顶的顶部设置荷重传感器III,反力架压在荷重千斤顶III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荷重传感器III设置在支座I和支座II之间的中心线上。
进一步地,所述连续梁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电子位移计。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位移计的安装于以连续梁为中心的荷重传感器I和荷重传感器II的相对侧。
为了研究CFRP-PCPs复合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塑性性能,共制备了6根复合筋混凝土两跨连续梁试件,通过试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的相关项目工作:
(1)完成了6根CFRP-PCPs复合筋混凝土两跨连续梁的静载力学试验。
(2)对试验梁在两跨跨中和中支座处各控制截面附近的裂缝形式及分布规律、荷载-挠度变化曲线等进行了观测并做出了分析。
(3)对试验梁在各阶段的受力性能、支座反力的变化过程以及最终的破坏形态进行了观测和分析。
(4)对试验梁中的普通钢筋、CFRP-PCPs复合筋以及混凝土等应变值进行了全程观测记录。
(5)对连续梁塑性内力重分布现象进行了观测与分析。
本发明涉及的这种连续梁试验装置,结构简单,能够有效的对连续梁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连续梁试验装置结构示意图;
1荷重传感器I;2荷重传感器II;3螺旋千斤顶;4电子位移计;5荷重传感器III;6反力架;7液压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连续梁试验装置,包括荷重传感器、螺旋千斤顶3、电子位移计4、反力架6、液压千斤顶7;连续梁处于水平,连续梁的两端由荷重传感器I,两个荷重传感器I1的底部分别由两个支座I支撑;连接梁中间处的底部由荷重传感器II2支撑,荷重传感器II2底部为螺旋千斤顶,该螺旋千斤顶的底部由支座II2支撑;荷重千斤顶I1与荷重千斤顶II2的顶部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在连续梁的顶部两侧放置两个液压千斤顶,每个液压千斤顶的顶部设置荷重传感器III,反力架压在荷重千斤顶III5的顶部。
所述荷重传感器III5设置在支座I和支座II之间的中心线上。
所述连续梁的上部和下部均设有电子位移计4。
所述电子位移计4的安装于以连续梁为中心的荷重传感器I1和荷重传感器II2的相对侧。
荷重传感器II2采用固定铰支座,荷重传感器I1采用滚轴支座。在中支座与梁两端任一侧的端支座下均安装了柱式荷重传感器,并通过导线接入相应的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全程采集,以便于测试试验梁在试验过程中各支座反力值大小的变化情况。试验梁就位后为确保其在加载过程中试验梁的受力状态能与理论设计时所考虑的受力模式相一致,在试验开始前应首先尽可能使3个支座的高度处于同一水平,然后进行少量加载并量测各支座反力的分布,并通过位于中支座下的50T螺旋式千斤顶,反复调节中支座处的高度直到试验梁在自重及少量试验加载值共同作用下3个支座反力的实测值与按结构力学求解两跨连续梁计算得到的支座反力弹性计算值相接近时为止。最后在选用好的各支座表面与试验梁相接触处夹衬钢板,以防在加载过程中各支座与试验梁或加载点与试验梁之间由于应力集中而可能发生的局部破坏。
本发明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范围的限制,凡是在本发明构思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本领域的专业人员能够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科技大学,未经广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630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