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堆肥废气处理装置及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744589.6 | 申请日: | 2014-1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48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1 |
| 发明(设计)人: | 许修宏;徐杰;向长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B01D53/85 | 分类号: | B01D53/85;B01D53/58;B01D53/54;A23K1/14;C05F17/00;C05F1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堆肥 废气 处理 装置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堆肥废气处理装置及工艺,特别涉及一种处理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氨气及其他臭味气体的装置和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生活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日益增多,造成很大的环境压力。目前,处理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技术是堆肥发酵,通过堆肥发酵固体废弃物中的有害生物被杀死,并转化为富含有机质的堆肥产品,实现了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的目标。在堆肥过程中,有机物中的蛋白质和其它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氨化作用,产生大量的氨气,在厌氧和兼厌氧条件下还会产生硫化氢、二氧化硫、硫醇、胺类等臭味气体,严重地危害工人的健康并影响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成为二次污染源。目前,现行堆肥技术主要侧重于堆肥工艺的自身及发酵菌剂的研制,很少涉及堆肥废气的处理和利用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堆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弥补现行堆肥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处理和利用固体废弃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的装置和工艺。
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堆肥废气处理和利用装置,包括初级氨气过滤罐、次级氨气过滤罐、生物床和秸秆氨化系统,初级氨气过滤罐由进气管、排气管、进液管、排液管、检测孔、取样孔组成,进气管在罐内下部开口,排气管在罐体内上部开口,进液管位于罐体上部,排液管位于罐体下部,检测孔和取样孔都位于罐体下部;次级氨气过滤罐与初级氨气过滤罐结构一样;生物床为长方形的池,池内由下至上分布有布气管道、碎木片层、成熟堆肥层和加湿管道;秸秆氨化系统由搅拌机、打包机和氨化炉组成,氨化炉为长方形封闭容器,内部设有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载有草捆的料草车位于其中;堆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首先进入初级氨气过滤罐,然后进入次级氨气过滤罐,最后进入生物床,初级氨气过滤罐中产生的氨水进入秸秆氨化系统。
堆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由进气管排入初级氨气过滤罐,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废气中的氨气会被初级氨气过滤罐和次级氨气过滤罐中的水所吸收;剩余未被吸收的硫化氢、二氧化硫、硫醇、胺类等臭味气体进入生物床,会被生物床中的碎木片、成熟堆肥所吸附,并被生物床中的微生物所利用,从而解决了堆肥废气环境污染问题。
所述的初级氨气过滤罐中产生的氨水在搅拌机中与秸秆混合,由打包机将混合后的秸秆打成方形料捆,然后将料草捆置于料草车上进入氨化炉氨化,氨化后的秸秆可以作为饲料饲喂牲畜,使废气中的氨气得到资源化利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有效处理堆肥过程中产生的臭味气体,减少了堆肥过程的环境污染;
2、利用堆肥过程中产生的氨气制作氨化秸秆,实现了废气的资源化利用。
附图说明
图1 为发明装置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图1 中,各标记为:1.进气管、2.进液管、3.检测孔、4.取样孔、5.初级氨气过滤罐、6.排气管、7. 排液管、8.搅拌机、9.打捆机、10.加热器、11.温度传感器、12.氨化炉、13.料草车、14.次级氨气过滤罐、15.生物床、16.加湿管道、17.成熟堆肥层、18.碎木片层、19.布气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堆肥废气处理及利用装置,包括初级氨气过滤罐5、次级氨气过滤罐14、生物床15和秸秆氨化系统,初级氨气过滤罐5由进气管1、排气管6、进液管2、排液管7、检测孔3、取样孔4组成,进气管1在罐体内下部开口,排气管6在罐体内上部开口,进液管2位于罐体内上部,排液管7位于罐体内下部,检测孔3和取样孔4都位于罐体下部;次级氨气过滤罐14与初级氨气过滤罐5结构一样;生物床15为长方形的池子,池内由下至上分布有布气管道19、碎木片层18、成熟堆肥层17和加湿管道16;秸秆氨化系统由搅拌机8、打捆机9和氨化炉12组成,氨化炉12为长方形封闭容器,内部设有加热器10和温度传感器11,载有草捆的料草车13位于其中;堆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首先进入初级氨气过滤罐5,然后进入次级氨气过滤罐14,最后进入生物床15,初级氨气过滤罐5中产生的氨水进入秸秆氨化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445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