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720840.5 | 申请日: | 2014-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453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08 |
| 发明(设计)人: | 贾志军;王毅;齐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1B31/04 | 分类号: | C01B31/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碳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以sp2杂化方式键合形成的具有六方点阵蜂窝状结构的纳米碳材 料,属于一种新型的二维晶体材料。石墨烯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机械性能、透光性 和电子学特性,在能量存储、光电子器件和复合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石墨 烯目前已经成为材料学、物理学和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产业化方面,由于各 种制备技术的发展,石墨烯产品的开发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地进展。
目前,石墨烯的制备方法有:机械剥离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和氧化-还原法。机械剥离法 和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石墨烯的产量很低,并且化学气相沉积法的工艺复杂,需要专门去除 催化剂,能源消耗大,生产成本过高,不适应大规模生产的要求。氧化-还原法主要是利用氢 氧化剂对天然鳞片石墨进行氧化后得到氧化石墨,然后超声剥离得到氧化石墨烯,再经还原 后制得石墨烯材料。然而所得到的氧化石墨烯是一种二维薄片状结构,在水中分散性好,采 用普通的抽滤、离心分离等方法难以将氧化石墨烯从其水溶液中分离出来;并且经常采用强 还原剂(水合肼,高毒类)或高温(高能耗)对氧化石墨烯进行还原处理,很难符合绿色制 备的标准。特别是对大规模工业制备与处理,这些方法成本高、效率低、不宜推广应用。因 此,探索一种简单实用、经济高效、绿色环保的还原氧化石墨的方法,对解决石墨烯的大规 模制备,实现石墨烯的广泛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石墨烯制备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由氧化石墨制备多层石墨 烯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适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方式为,一种大规模制备多层石墨烯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氧化石墨:氧化石墨的制备采用两次氧化完成。
1.1一次氧化:以天然鳞片石墨为原料,利用氧化剂预氧化,氧化4~8小时后,利用去离 子水洗涤抽滤至中性,常温干燥,一次氧化采用的氧化剂为浓硫酸,过硫酸铵和五氧化二磷 的组合物;
1.2二次氧化:取一次氧化后的原料,重新分散到浓硫酸中,同时利用高锰酸钾作为联 合氧化剂对一次氧化后的原料进行氧化,反应2小时加入去离子水稀释,稀释过程中体系温 度控制在50摄氏度以下,随后加入30%的过氧化氢完成二次氧化。
2.将氧化后的产物,首先利用稀盐酸进行清洗,除去产物中的剩余的金属离子和硫酸根 离子等,然后利用低沸点极性有机溶剂清洗至中性,并重新分散到低沸点极性有机溶剂中, 制得悬浊液,低沸点极性有机溶剂包括:丙酮、甲醇、乙醇等。
3.固液分离:将步骤2制得的悬浊液,采用离心分离的方法,将混合溶液进行固液分离, 分别收集溶剂和氧化石墨。
4.制备多层石墨烯:将湿态的利用有机溶剂清洗至中性的氧化石墨,在温度为80~150 摄氏度下干燥60~300分钟,即可得到多层石墨烯。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主要有以下效果:
(1)本发明制备出的多层石墨烯比表面积在190~350m2/g之间,平均孔径在3.8nm 左右,孔容在0.6~1.5cm2/g之间;
(2)本发明方法无需高温处理,生产能耗低;
(3)本发明方法无需催化剂,无需强还原剂,对生产过程中的溶剂还能回收再利用, 既能降低成本,又有利于环保;
(4)本发明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生产设备少,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便于推广应用, 适于规模生产。
采用本发明方法制备出的多层石墨烯可以作为电池、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也可 用作锂离子电池、碱性电池、氢镍电池的导电剂。
附图说明
图1利用丙酮作为溶剂制备的多层石墨烯的扫描电镜照片
图2利用丙酮作为溶剂制备的多层石墨烯的透射电镜照片
图3利用丙酮作为溶剂制备的多层石墨烯吸脱附曲线及相关特性
图4利用甲醇作为溶剂制备的多层石墨烯吸脱附曲线及相关特性
图5利用乙醇(110摄氏度)作为溶剂制备的多层石墨烯吸脱附曲线及相关特性
图6利用乙醇(120摄氏度)作为溶剂制备的多层石墨烯吸脱附曲线及相关特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7208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