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钻完井液对岩心油水渗透率影响评价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668895.6 | 申请日: | 2014-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166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23 |
发明(设计)人: | 徐运波;蓝强;武学芹;李斌;于雷;王忠杰;刘保双;朱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东营双桥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7107 | 代理人: | 侯华颂 |
地址: | 257017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钻完井液 岩心 油水 渗透 影响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钻完井液对岩心油水渗透率影响评价方法。所述方法包括:(1)岩心与实验流体的准备;(2)建立束缚水饱和度和测定束缚水状态下的油相渗透率;(3)岩心原始油水渗透率的测定;(4)钻完井液污染后油水渗透率的测定;根据钻完井液污染前后油水相对渗透率的数值变化,来判断钻完井液对岩心的影响。本发明能够评价钻完井液体系的储层保护作用好坏,该方法能够充分模拟储层中油水两相共存时的流体流动情况,并得到两相流体各自渗流能力的变化规律,较之于传统的单相岩心流动实验,其结果更加准确,对钻井施工更具指导意义。该方法主要用于气相渗透率大于50毫达西的岩心的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钻探过程中储层保护评价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钻完井液对岩心油水渗透率影响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储层保护是一项贯穿于油气井勘探开发全过程的系统工程。地层损害的内因在于储层本身性质,如岩性、物性和地层水特性,而地层损害的外因在于进入储层的外来流体的影响。其中,钻井液与完井液的侵入损害是油层损害的第一环,在整个钻完井施工过程一直与地层接触和相互作用。在正压差打开储层时,钻完井液中的固相和液相不可避免地进入储层,从而堵塞油气层通道和诱发储层的各种敏感性,如速敏、水敏、酸敏、盐敏、碱敏等损害,可见钻完井液对储层的影响及损害程度评价是储层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各种评价方法都是基于对地层渗透率的测定,而实验室岩心测试分析则是各种渗透率测定方法中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通过模拟钻井过程的岩心流动实验,考察钻完井液对实验岩心渗透率影响,评价油气层的损害程度,从而优选钻完井液配方,制定合理的储层保护方案,是目前各探井与生产井储层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式,更是关系到能否发现油气层、正确评价其储集性能和油气井能否获得高产的关键。
目前石油钻井行业评价钻完井液对岩心渗透率影响主要是进行油相渗透率恢复率的测定。在岩心流动实验中首先测定岩心原始渗透率,使用一定配方的钻完井液进行污染后,重新测定污染后岩心渗透率,从而得到油相渗透率恢复的情况。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最直观地反映钻完井液对岩心的损害情况和储层保护效果,却无法真实反映地层流体的流动状况,具有一定局限性。因为无论进 行油相或水相渗透率测定时,岩心中仅有一种流体在流动,测定得到的结果仅能够反映单相流体通过时渗透率变化情况;然而实际生产中储层流体往往是油水两相共存,因此考察两相流体通过时岩心渗透率变化情况才能够更为准确地反映井下真实情况。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拟利用相对渗透率测试方法考察油水两相流体共存的情况下其各自渗透率的变化情况,以得到更真实反映储层状况的储层保护数据。相对渗透率测试在采油领域应用广泛,能够提供多孔介质中多相渗流动态及油田水驱开发指标预测的重要基础数据,相对渗透率曲线是油田开发参数计算、油藏数值模拟及动态分析等方面必不可少的资料。所谓相对渗透率,是对应绝对渗透率而言。当只有单相流体在岩石孔隙中流动而与岩石没有物理化学作用时所得到的渗透率即为绝对渗透率,而当多相流体共存和流动于地层中时,其中某一相流体在岩石中通过能力的大小,就称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即为该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作为比值的分母可以是空气绝对渗透率、100%水/油渗透率以及束缚水状态下油的渗透率。不难看出,目前常用的岩心流动实验方法得到的数据是油/水相的绝对渗透率,即测定水相渗透率时得到水的绝对渗透率,测定油相渗透率恢复率时得到束缚水状态下油的渗透率。而采用相对渗透率测试仪器及方法进行的岩心流动实验,能够充分模拟储层中油水两相共存时的流动情况,并得到两相流体各自渗流能力的变化规律,较之于传统的单相岩心流动实验,其结果更加准确,对钻井施工更具指导意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未经中石化胜利石油工程有限公司钻井工艺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688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