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梧桐嫁接苗栽植后的地面管理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410636711.8 | 申请日: | 2014-1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966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 发明(设计)人: | 卢炳松;徐加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龙海种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23/00 | 分类号: | A01G23/00 |
| 代理公司: | 安徽信拓律师事务所 34117 | 代理人: | 娄尔玉 |
| 地址: | 233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梧桐 嫁接 栽植 地面 管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梧桐种植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梧桐嫁接苗栽植后的地面管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梧桐(学名:Firmiana simplex),又名青桐、桐麻,是梧桐科的一种植物。落叶乔木,高可达12米;幼树皮绿色,平滑;叶子掌状3-7裂;夏季开淡黄绿色小花,圆锥花序;果实分为5个分果,分果成熟前分裂,种子生在其边缘。原产于中国和日本,目前已经被引种到欧洲、美洲各地作为观赏树种。
而在造林地上直接栽植梧桐嫁接苗是简历梧桐高产种子林和种子园最有效的速径。但是由于大面积的种植和大面积的管理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比如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可能会浪费大量的农药、肥料等给土壤和环境也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并且越大的面积管理越麻烦,一不留神就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方法合理、实施方便、管理便捷的梧桐嫁接苗栽植后的地面管理的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梧桐嫁接苗栽植后的地面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方法,
方法一、幼林抚育:每年6-7月进行一次割场抚育,割除杂草和灌木,置于树空之间,茬高不超过8cm,根据林分状况及经济条件,可采取全面抚育、带状抚育或穴状抚育方法及确定抚育年限;
方法二、除草松土:为保水保肥,促进嫁接苗生长,力便经营管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带状支穴状方法进行除草松土;带状松土就是沿等高线方向横山修筑水平台阶,带宽1.0-2.0m,穴状松土就是在母树下扩水平树盘,长、宽各为1-1.5m;
方法三、病虫害防治:梧桐幼树主要害虫是大蚜虫,在6-7月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主要的病害是落叶病,在5-6月份用代森锌或代森铵300-550倍液防治;
方法四、幼林管护:在梧桐嫁接苗栽植后,要由专人负责,实行重点管护,严禁人畜进入危害母树,偷挖母树,设置防火道,严防火灾发生,还可以在林地周围设置围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上述的方法表述的非常的清晰,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方法,这样对于工作人员的参照就极其的有意义,这样工作人员在工作的时候就不容易出现大的误差和失误。本发明方法合理、实施方便、管理便捷。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梧桐嫁接苗栽植后的地面管理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方法,
方法一、幼林抚育:每年6-7月进行一次割场抚育,割除杂草和灌木,置于树空之间,茬高不超过8cm,根据林分状况及经济条件,可采取全面抚育、带状抚育或穴状抚育方法及确定抚育年限;
方法二、除草松土:为保水保肥,促进嫁接苗生长,力便经营管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取带状支穴状方法进行除草松土;带状松土就是沿等高线方向横山修筑水平台阶,带宽1.0-2.0m,穴状松土就是在母树下扩水平树盘,长、宽各为1-1.5m;
方法三、病虫害防治:梧桐幼树主要害虫是大蚜虫,在6-7月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800-1000倍液;主要的病害是落叶病,在5-6月份用代森锌或代森铵300-550倍液防治;
方法四、幼林管护:在梧桐嫁接苗栽植后,要由专人负责,实行重点管护,严禁人畜进入危害母树,偷挖母树,设置防火道,严防火灾发生,还可以在林地周围设置围栏。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龙海种业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省龙海种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63671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汇补多糖及其制备工艺
- 下一篇:高温智能消化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