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向多级阻尼避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580557.7 | 申请日: | 2014-10-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62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 发明(设计)人: | 蒋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蒋磊 |
| 主分类号: | F16F9/26 | 分类号: | F16F9/26;F16F9/32;F16F9/34;F16F9/36;F16F13/00;B64C25/58;B64C25/60;B64C25/6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向 多级 阻尼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多级阻尼避震方法。
背景技术
起落架是供飞机起飞着陆的专门装置。飞机着陆过程中,总是以一定的速度撞击地面,起落架承受并减缓这种撞击,从而减轻飞机的受载。起落架减缓这种撞击载荷的关键部件就是避震设备。如果避震设备设计的不合理,将使得飞机承受更大的载荷,导致飞机设计重量提高。如果避震设备出现故障,将导致飞机硬着陆,机身结构被破坏,甚至出现机毁人亡。
现有的避震设备采用油气混合式结构,其缺点在于,气腔容易发生泄漏。一旦气腔发生泄漏,避震设备的缓冲效果将大幅度减弱,且避震设备无法回位。较弱的缓冲效果将在飞机着陆时,起落架与地面第一次碰撞后消失。
同时,现有的避震设备中只存在一个阻尼装置,其吸收的能量有限。如为了提高能量吸收,将阻尼装置上的阻尼孔变小,将使得对阻尼装置的材料强度的要求大大提高,同时也使得避震设备整体的工作性能显得过“硬”,影响避震效果。
现有的避震设备行程较短,无法提供住够的避震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即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向多级阻尼避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双向多级阻尼避震方法,利用如下所述设备:所述设备包括两个相互连接的避震设备,避震设备包括内筒体、外筒体、第一浮动活塞、第一阻尼体、第二阻尼体、第二浮动活塞和弹簧;外筒体上端封闭,外筒体下端开放,内筒体上端开放,内筒体下端封闭;第一阻尼体设置于内筒体的顶部,内筒体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弹簧、第二浮动活塞、第二阻尼体和第一浮动活塞,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浮动活塞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内筒体的底部内表面连接;第一阻尼体上开设有第一阻尼孔,第二阻尼体上开设有第二阻尼孔;内筒体滑动设置于外筒体中,内筒体顶端与外筒体顶端之间的空间构成油压空间;内筒体内第一浮动活塞和第一阻尼体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一缓压空间;内筒体内第一浮动活塞与第二阻尼体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二缓压空间;内筒体内第二阻尼体与第二浮动活塞之间的空间构成第三缓压空间,两个避震设备的外筒体的封闭段相互连接。
具体方法如下:
两个避震设备同时动作,油压空间中充满油液,在受外力挤压时,内筒体相对于外筒体做压缩运动。油液通过第一阻尼体上的第一阻尼孔,此时会产生阻尼从而吸收飞机着陆时的部分能量。油液进入第一缓压空间,推动第一浮动活塞向下运动。第一浮动活塞推动第二缓压空间中的油液通过第二阻尼体上的第二阻尼孔,此时会产生阻尼从而吸收飞机着陆时的部分能量。油液进入第三缓压空间,推动第二浮动活塞向下运动,压缩弹簧,进一步吸收能量。在外力消失后,弹簧推动第二浮动活塞,第二浮动活塞将第三缓压空间中的油液推回第二缓压空间,第二缓压空间中的油液量增加,推动第一浮动活塞将第一缓压空间中的油液推回油压空间,油压空间中的油液推动内筒体,使内筒体相对于外筒体做伸张运动,如此即实现减震器的回位。
本发明采用多级缓压,提高了避震设备的避震能力,同时降低了对阻尼体材料强度的要求,避免了避震设备工作性能过“硬”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两个避震设备相互连接构成,能够提供更好的避震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外筒体底部内表面与所述内筒体外表面之间采用密封支撑件进行密封。
设置密封支撑件,避免外筒体中的油液泄漏。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支撑件通过销轴与所述外筒体连接。
进一步的,将所述第一阻尼孔8开设于所述第一阻尼体4的中心位置;将所述第二阻尼孔9开设于所述第二阻尼体5的中心位置。。
进一步的,在所述内筒体的底端设置连接体。
连接体用于将本发明固定在飞机起落架上。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采用弹簧替代内筒体中的空气,避免了空气泄漏导致减震器的缓冲效果将大幅度减弱和减震器无法回位的问题;
2.本发明采用多级缓压,提高了避震设备的避震能力,同时降低了对阻尼体材料强度的要求,避免了避震设备工作性能过“硬”的问题;
3.本发明采用两个避震设备相互连接构成,能够提供更好的避震效果;
4.设置密封支撑件,避免外筒体中的油液泄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蒋磊,未经蒋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805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宽频带柔性浮筏隔振系统及其设计方法
- 下一篇:双向非逆止超越离合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