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切换方法及电子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504410.X | 申请日: | 2014-09-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11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 发明(设计)人: | 魏治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484 | 分类号: | G06F3/0484;G06F3/0487 |
| 代理公司: | 11225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黄威;王智 |
| 地址: | 10008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参数 电子设备 预设条件 感应单元 采集 指令 工作状态切换 控制电子设备 判断结果 灵活的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切换方法,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切换方式不够灵活的技术问题。该方法包括:当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通过至少两个感应单元中的第一感应单元采集第一感应参数,及通过第二感应单元采集第二感应参数;至少判断第一感应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及所述第二感应参数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若判断结果表明第一感应参数满足第一预设条件且第二感应参数满足第二预设条件,电子设备能够生成用于控制电子设备由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一切换指令;依据第一切换指令,控制所述电子设备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本发明还公开了实现该方法的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切换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电子设备的性能得到了大力提升,用户利用电子设备可以做的事也越来越多,也成为人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用户可以通过具有通信功能的智能手表进行通信等。
目前,由于电子设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设备的耗电量及相应的待机时长。因此,为了降低功耗,电子设备大多数时间都处于灭屏的待机工作状态,以此延长电子设备的待机时间,当用户需要使用电子设备的时候,才通过控制操作唤醒电子设备以点亮屏幕,进而进行使用等。
但是,在用户需要使用电子设备时,通常需要对特定的按键进行操作来控制设备进入亮屏的状态,以便通过显示屏幕查看对应的显示界面。例如,当智能手表处于灭屏待机的状态时,需要用户触动特定按键(例如电源键)来控制其亮屏,从而查看时间等。而在某些时候用户不便于进行操作时,可能会导致用户不能及时查看时间,或者需要特意空出一只手来进行操作,否则电子设备将无法进行工作状态的切换。
故现有技术中的电子设备存在切换方式不够灵活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切换方法和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子设备的切换方式灵活性较差的技术问题,实现了电子设备的切换方式较为灵活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切换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单元和至少两个感应单元,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通过所述至少两个感应单元中的第一感应单元采集第一感应参数,及通过第二感应单元采集第二感应参数;其中,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显示单元处于第一功耗的状态;
至少判断所述第一感应参数是否满足第一预设条件及所述第二感应参数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
若判断结果表明所述第一感应参数满足所述第一预设条件且所述第二感应参数满足所述第二预设条件,所述电子设备能够生成用于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第二工作状态的第一切换指令;其中,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显示单元处于第二功耗的状态,所述第二功耗大于所述第一功耗;
依据所述第一切换指令,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工作状态。
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切换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显示单元和第二感应单元,且所述电子设备通过一固定主体固定在操作体的第一部分上,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电子设备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且通过所述感应单元检测所述操作体的第二部分进行第二操作时,至少判断所述第二操作对应的操作幅度参数是否满足第二预设条件;其中,在所述第一工作状态下,所述显示单元处于第一功耗的状态;
若满足,所述电子设备能够生成第一切换指令;其中,所述第一切换指令为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工作状态的指令,且在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所述显示单元处于第二功耗的状态,且所述第二功耗大于所述第一功耗;
根据所述第一切换指令,控制所述电子设备由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工作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想(北京)有限公司,未经联想(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044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