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提高生物质原料厌氧消化产甲烷产量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393473.2 | 申请日: | 2014-08-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2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 发明(设计)人: | 奚永兰;常志州;叶小梅;徐蓉;杜静;陈广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C12P5/02 | 分类号: | C12P5/02 |
| 代理公司: | 江苏致邦律师事务所 32230 | 代理人: | 徐蓓 |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提高 生物 原料 消化 甲烷 产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提高生物质原料厌氧消化提高甲烷产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利用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生产可替代化石能源的生物质能源受到日益关注。目前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包括固化成型、热化学转化、厌氧发酵等多种方式,其中以产甲烷发酵为代表的厌氧发酵技术,主要是利用厌氧微生物将生物质转化为CH4、CO2或者H2。CH4具有较高的燃烧热值(802.3 kJ/mol),是理想的能源物质。厌氧发酵技术由于可以在生产清洁能源的同时实现环境净化,并且发酵剩余物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兼具能源、环保和生态三方面效益,是解决当前的能源、环境问题的切实可行手段,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沼气工程应用现状还是主要集中在对不同原料的预处理方式以及混合原料厌氧发酵产甲烷的研究,对厌氧发酵体系自身的代谢调节及产能机制上研究较少。在混合原料厌氧发酵制备甲烷方面,国外普遍采用混合原料,而国内大型沼气工程以动物粪便为主,采用秸秆为原料的很少;容积产气率国外1.5 m3/m3·d,国内0.8 m3/m3·d。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全国每年可收集利用的秸秆量约7亿吨,在民间,焚烧掉的秸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社会问题,将秸秆最大程度的收集并高效产甲烷成为研究的热点。
厌氧发酵过程只能通过中间代谢产物将还原力NADH再生,在厌氧合成体系存在还原力NADH不平衡现象。生物质厌氧消化产甲烷作为一种典型的厌氧发酵过程,也同样存在还原力供应不足的现象,导致甲烷的产值较低,但是鲜有报道针对活性污泥厌氧发酵体系还原力调控发酵过程的研究。因此,在厌氧消化产甲烷条件下维持反应系统合适的还原力将能从厌氧呼吸强化方面提高沼气中甲烷含量以及甲烷自身代谢中合成更多的甲烷,达到产甲烷的高效、可控生产,为提高秸秆能源化利用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提高低劣生物质原料厌氧消化产甲烷能力的方法,通过添加血晶素或维生素K2,改善厌氧消化过程中还原力匮乏现象,加速厌氧消化过程中水解速率,缩短发酵周期,并提高产甲烷菌活性,进而提高甲烷产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提高生物质原料厌氧消化产甲烷产量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生物质原料干物质切碎为1~5cm的小段,备用;
(2)取接种物备用;
(3) 在厌氧消化器中,加入上述(1)的生物质原料干物质以及上述(2)的接种物,调整C/N比,加入血晶素或维生素K2,最后用水补至整个厌氧消化器中所有物料为反应容器有效容积的80%(v/v),并调整初始pH;其中,生物质原料干物质占上述80%有效容积的6~10%(g/100mL),接种物占上述80%有效容积的60%(g/100mL)。
(4)封闭厌氧消化,反应温度控制在35±2℃,发酵过程中通过摇动或搅拌方式使物料反应均匀,24~36h内开始产生甲烷,并开始计算平均日产气量,当发酵进行到日产气量低于平均日产气量的25%时,反应即可结束,进行新一轮投料或接种。 该发酵过程中通过静置培养,每天一次混合消化器中的物料使物料反应均匀,防止物料分层,使低劣生物质原料与接种物均匀接触;或者在发酵过程中通过搅拌装置,时物料反应均匀。
优选的,所述的生物质原料为秸秆原料或厨余垃圾;其中,所述的秸秆原料为麦秸秆、水稻秸秆、玉米秸秆、薯类秸秆、油料秸秆、棉花秸秆、甘蔗渣、蔬菜秸秆、水葫芦一种或几种混合。本发明方法适用于各种低劣的生物质原料,尤其是秸秆原料,充分利用了我国资源丰富的农作物秸秆。
本发明所述的接种物适用于任一产甲烷菌或复合菌(菌剂)。为了凸显本明在生产清洁能源的同时实现环境净化,并且发酵剩余物还可以作为有机肥料,兼具能源、环保和生态三方面效益,优选的,所述的接种物为、厌氧污泥或动物粪便。
优选的,所述的厌氧污泥为老沼气池的沼渣、腐败河泥或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消化污泥中的一种或多种。
优选的,所述的动物粪便为猪粪、牛粪、鸡粪一种或几种混合。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C/N比调节至25:1~30:1,pH调节至7.0~7.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34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