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栖蚂蚁诱集陷阱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349787.2 | 申请日: | 2014-07-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58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 发明(设计)人: | 陈又清;卢志兴;李可力;张念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M1/02 | 分类号: | A01M1/02 |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陈左 |
| 地址: | 650224 云南省***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蚂蚁 陷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捕捉工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树栖蚂蚁诱集陷阱。
背景技术
目前,针对树栖蚂蚁群落的调查还未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法。可用于树栖蚂蚁调查的方法主要有震落法、目光搜寻法、杀虫剂击倒法、陷阱法、诱饵法以及手拣法。与地表层和枯落物层蚂蚁群落调查相比,由于树栖蚂蚁栖境特点及其活动节律差异,以上所述的调查方法在调查树栖蚂蚁群落时存在明显不足。(1)震落法:仅能采集到一些大型种类,体型较小的蚂蚁无法通过震落获得;(2)目光搜寻法:受到自然环境、植物条件、调查时间及调查人员对蚂蚁识别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实现连续性及大样本调查,在采集蚂蚁用于鉴定时容易损坏标本,并且未能采集到标本时很容易产生因为该种蚂蚁信息缺失而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3)杀虫剂击倒法:无法持续性调查,采集不到体型小、隐藏在树洞中的种类;杀虫剂对实验人员及环境会产生影响;(4)陷阱法:在植物上设置仅有保存液的陷阱调查,采集效果不理想;(5)诱饵法:访问诱饵的蚂蚁种类由于它们的食性、觅食行为差异而变化较大,一些攻击性强或种群数量大的种类驱赶其它蚂蚁并最终占据诱饵,样本数量多的情况下无法获取诱饵被垄断之前访问诱饵的蚂蚁种类及数量;诱饵持续引诱的时间较短;(6)手拣法:容易破坏标本;对高大植物的调查工作十分困难;如果伐倒植物调查不仅费时费力,还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此外,以上所述方法除陷阱法外,都不能完成全天连续性采集,无法实现夜间调查,可能会出现偏向性的调查结果。
蚂蚁觅食过程中对气味的感知力很强,少量的食物资源气味就能吸引大量蚂蚁关顾,因此,设计出既能通过放置不同种类诱饵来吸引蚂蚁光顾,兼顾不同食性蚂蚁种类,又能利用陷阱来最大程度截留住蚂蚁,反映出蚂蚁访问强度、种类的诱集陷阱是树栖蚂蚁调查的关键所在。
现在有许多用于室内的清除室内蚂蚁的捕捉器毒性较大,且会产生偏向性的诱集作用,无法真实反映出植物上活动的蚂蚁情况和揭示出样地的生态学特点,因此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是目前昆虫捕捉工具技术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蚂蚁诱集陷阱,既能发挥诱饵法诱集效果,又能实现陷阱法功能。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树栖蚂蚁诱集陷阱,包括杯托平台、诱捕容器、卡槽和诱饵支柱,所述的杯托平台上设有陷阱固定位和固定绳穿孔,固定绳可将杯托平台固定于树干上,诱捕容器固定在陷阱固定位处,诱捕容器口与杯托平台的上平面处于同一平面;所述的诱捕容器中含有能防止蚂蚁逃脱、杀死蚂蚁以及防止标本腐烂的陷阱溶液;所述的诱饵支柱垂直安装于诱捕容器中,其下方浸于陷阱溶液中,防止蚂蚁直接接触到诱饵,诱饵支柱顶端设有卡槽,卡槽内设有用于引诱蚂蚁进入诱集容器的诱饵;
所述的陷阱溶液包括按照重量份数计的如下组份:表面活性剂1~2份、乙二醇48-52份、水48-52份。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杯托平台的制作材料为弹性泡沫材料,可提高杯托平台与树干的贴合度,使不同大小的蚂蚁能够无障碍到达平台上活动,提高陷阱的诱集效率。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弹性泡沫材料为聚乙烯泡沫板。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诱捕容器为塑料杯,其底部圆心处设有用于安装诱饵支柱的橡胶基座。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诱饵支柱为塑料套管。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诱饵为是食物型诱饵,包括糖丰富型诱饵和蛋白质丰富型诱饵。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诱饵包括固体诱饵、使用纱布包裹的固液混合诱饵以及使用脱脂棉吸附的液体诱饵。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诱饵为金枪鱼肉、沙丁鱼肉、动物腐肉、蜂蜜、糖水和稀释过的尿液中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其中糖水中糖和水的具体比例不作要求;稀释过的尿液中尿液和水的比例不做要求。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和烷基糖苷的混合物,具体比例不作要求。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1. 成本低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速,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
2. 适用范围广,能够实现大样本数量的调查任务;
3. 采集效率高、蚂蚁标本保存完整、调查结果规范统一,可用于多地点大尺度蚂蚁群落特点比较;
4. 可长时间设置延长调查时间进行蚂蚁种类的全面调查;
5. 极大程度避免人为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树栖蚂蚁诱集陷阱的杯托平台的俯视图和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未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4978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