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控制源极驱动电路的方法、控制芯片及显示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211365.9 | 申请日: | 2014-05-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96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 发明(设计)人: | 张书玮;余家齐;许郭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9G3/36 | 分类号: | G09G3/36 |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 驱动 电路 方法 芯片 显示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一源极驱动电路的方法、控制芯片及显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可适性调整一显示设备分辨率以控制一源极驱动电路的方法、控制芯片及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上,显示设备例如一液晶显示设备包含多个画素单元,其中每一画素单元是由三个子画素单元所组成,而每一子画素单元是对应为一金氧半晶体管,同时耦接至一栅极驱动电路以及一源极驱动电路,通过栅极驱动电路以及源极驱动电路所产生的一栅极控制信号以及一源极控制信号,对应控制每一金氧半晶体管的启闭情形。另外,一频率控制器耦接于控制栅极驱动电路以及源极驱动电路,对应控制栅极控制信号以及源极控制信号产生的时间,以控制每一金氧半晶体管的导通情形,进而将源极驱动电路传输的数据于显示设备上以一显示数据进行显示。至于画素单元(或子画素单元)的数量,是由显示设备所支持的最大显示设备分辨率来决定,并可对应调整栅极驱动电路以及源极驱动电路的耦接方式。
值得注意地,当一处理模块(例如一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欲控制不同的显示设备进行显示时,两者间可能具备有不同的接脚数目,例如一芯片模块包含1280个接脚,而显示设备仅包含960个接脚,据此,芯片模块较多的1280-960=320个接脚数目将被设置为虚设信道(dummychannel),即芯片模块中有320个金氧半晶体管将被对应设定为虚设信道(例如短路该些金氧半晶体管的接脚)。在此情况下,被设定耦接虚设信道的金氧半晶体管将持续接收一虚设数据(dummydata),例如一高态信号,使显示数据的分辨率相对减少,或使显示设备切换于不同分辨率的过程中,则显示数据仍可正常观赏。至于已知中的虚设信道是利用跳线的实施方式,直接短路部分多个金氧半晶体管耦接于源极驱动电路的耦接处,使扫描全部的金氧半晶体管过程中,能跳过预设为虚设信道的多个金氧半晶体管。
然而,利用跳线实施虚设信道的过程中,设计者无法预先知道哪部分的金氧半晶体管是被设定耦接至虚设信道,当显示数据产生左右翻转的情况时,对应的多个金氧半晶体管可能因此接收错误的显示数据,而无法显示原本的显示数据。在此情况下,设计者必须预先告知显示设备哪些金氧半晶体管是被设定耦接至虚设信道,并通过一额外电路将对应的虚设数据传输给该些金氧半晶体管,使显示设备中的数字信号处理器能正常运作。然而,设计者不一定可预先得知显示设备分辨率的改变,以预先调整虚设信道的数量与设定位置,或是为了配合显示设备能切换于更多的显示设备分辨率的应用,设计者势必于数字信号处理器中将加入较多判断机制与复杂电路设计,此将不利于产品的应用范围与普遍性。
因此,提供一种更有效率的源极驱动电路的驱动方法及显示设备,可适性配合显示设备分辨率的变化,以于更复杂的显示设备分辨率切换过程中提高显示设备的应用范围,已成为本领域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可适性调整一显示设备分辨率以控制一源极驱动电路的方法及显示设备。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一源极驱动电路的方法,该源极驱动电路是用于一显示设备,并包含一第一接收模块、一第二接收模块以及一第三接收模块,该方法包含于一第一时段,由该第一接收模块接收一输入信号;于该第一时段后的一第二时段,由该第一接收模块以及该第二接收模块接收该输入信号;于该第二时段后的一第三时段,由该第二接收模块以及该第三接收模块接收该输入信号;以及于该第三接收模块已完成接收该输入信号后,输出该第一接收模块、该第二接收模块以及该第三接收模块所接收的该输入信号至一显示面板;其中,该第二接收模块是位于该第一接收模块以及该第三接收模块间相邻设置,且该第一接收模块、该第二接收模块与该第三接收模块皆包含多个晶体管来分别接收该输入信号,而该输入信号是对应为一显示设备的一显示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联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113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