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内饰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193197.5 | 申请日: | 2014-05-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4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明;赵强;王献红;李季;王佛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09J175/06 | 分类号: | C09J175/06;C09J11/04;C09J11/06;C08G18/75;C08G18/73;C08G18/66;C08G18/42;C08G18/34;C08G18/32;C08G18/38;C08G18/12 |
| 代理公司: | 长春菁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 22210 | 代理人: | 王丹阳 |
| 地址: | 130022 吉林***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水性 聚氨酯 胶粘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185-280重量份聚己二酸己二醇酯、60-140重量份聚新戊二醇癸二酸酯和35-80重量份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加入到反应装置中,减压脱水后,降温到65-75℃,加入30-51重量份二羟甲基丙酸、10-22重量份三羟甲基丙烷和208-304重量份丙酮,再滴加56-84重量份的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8-14重量份的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滴加完毕后,反应2-3h,得到第一中间体;
(2)温度控制在80-95℃,往第一中间体中加入0.2-0.5重量份催化剂,再加入120-184重量份丙酮以及16-28重量份小分子扩链剂,反应0.5-2h,降温到40-45℃,加入420-705重量份去离子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22-38重量份三乙胺中和10-15min后,得到第二中间体;
(3)温度控制在40-45℃,往第二中间体中加入32-50重量份氨基磺酸钠,反应30-45min,减压蒸出丙酮,得到水性聚氨酯树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二月桂酸二丁基锡或辛酸亚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分子扩链剂为丁二醇、乙二醇、一缩二乙二醇或二缩二乙二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己二酸己二醇酯数均分子量为2000-5000道尔顿,聚新戊二醇癸二酸酯数均分子量为2000-5000道尔顿,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数均分子量为2000-5000道尔顿。
5.含有权利要求1-4任何一项所制备的水性聚氨酯树脂的汽车内饰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其特征在于,该胶黏剂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内饰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增稠剂为RM-12W、RM-2020或RM-8W。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内饰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流平剂为BYK-307、BYK-341、BYK-345、BYK-346或BYK-348,所述水性消泡剂为BYK-019、BYK-020、BYK-024、BYK-028或BYK-1730,所述硅氧烷偶联剂为KH-550、KH-560或KH-57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内饰水性聚氨酯胶粘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性固化剂为DesmodurDN、Bayhydur3100、BayhydurXP2547或BayhydurXP2451。
9.权利要求5-8任何一项所述的汽车内饰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往反应装置中,加入85-135重量份的水性聚氨酯、2.3-4.5重量份的水性增稠剂、0.26-0.42重量份的水性流平剂、0.31-0.52重量份的水性消泡剂、1.8-3.4重量份的硅氧烷偶联剂、8-15重量份的滑石粉、1.5-5重量份的钛白粉和0.24-0.46重量份的气相二氧化硅,搅拌混合,用200目以上的滤布过滤,得到第一组分;
(2)往第一组分中加入4.5-8.3重量份的水性固化剂,搅拌混合,得到汽车内饰水性聚氨酯胶粘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内饰水性聚氨酯胶粘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的搅拌混合的搅拌速度为1200-1400rpm,搅拌时间为0.5-1.5h;所述步骤(2)的搅拌混合的搅拌速度为1800-2000rpm,搅拌时间为3-5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9319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