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芯片ESD保护的抗噪声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182369.9 | 申请日: | 2014-04-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84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 发明(设计)人: | 乔明;齐钊;张昕;文帅;马金荣;曲黎明;张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L27/02 | 分类号: | H01L27/02 |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李顺德;王睿 |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芯片 esd 保护 噪声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静电泄放(ElectroStatic Discharge,简称为ESD)保护技术;更确切的说是一种通过对LVTSCR(即:低电压触发可控硅整流器)并联抗噪声环路,从而使芯片在上电后免于噪声干扰的新型ESD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静电放电是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现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能遇到静电。虽然静电对人体基本没有太大的危害,但是对于脆弱的集成电路芯片来讲其危害却是致命的。它可会瞬间产生很大的电流,对集成电路芯片内部造成很大损害。据统计,半导体制造业每年因静电泄放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因此,ESD防护设计,也成为了集成电路设计中不可缺失的环节。
噪声电压是一种高于正常工作电压的脉冲信号。虽然噪声并不会对芯片造成像ESD那样的损害,但噪声干扰却是ESD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因为在数字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的今天,电路内部任何一个信号的错误都会造成无法预测的损失。若ESD保护器件设计不合理,则有可能发生如图1所示的信号干扰,其后果无法估量。再者,若保护电源到地的ESD器件维持电压(如图2所示)不够,那么一个噪声脉冲若将ESD器件误触发,那么电源与地间将直接发生闩锁效应(Latch-up)使芯片失效。而ESD器件的抗静电放电能力与抗噪声能力却是矛盾的,这为ESD保护器件的设计带来了很大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就是提出一种即可为芯片上电工作前提供足够ESD保护,又能在芯片工作以后,有很强的抗噪声能力的新结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芯片ESD保护的抗噪声结构,如图3所示,包括P型衬底1、位于P型衬底1上层的埋氧层34和位于埋氧层34上层的P型外延层03;其中,P型外延层03中部纵向设置有第一隔离槽33将P型外延层03隔离为两个部分;第一隔离槽33一侧的P型外延层03中设置有第一N阱02、第一N+区24、第一P+区13、第二N+区25、第三N+区26和第二P+区14;第一N阱02位于P型外延层03的上层,其一侧与第一隔离槽33连接;第一N+区24与第一P+区13侧面相连接并位于第一N阱02上层,第一N+区24的一侧与第一隔离槽33连接;第二N+区25位于第一N阱02上层远离第一P+区13的一端;第一P+区13与第二N+区25之间的第一N阱02上表面设置有厚氧层32;第三N+区26和第二P+区14侧面相连接并位于P型外延层03上层远离第一N阱02的一端;第三N+区26与第二N+区25之间的P型外延层0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栅氧层42,第一栅氧层42的上层设置有第一多晶硅栅52;第二P+区14、第三N+区26和第一多晶硅栅52通过金属线相连作为阴极;
第一隔离槽33另一侧的P型外延层03的中部纵向设置有第二隔离槽31将第一隔离槽33另一侧的P型外延层03隔离为两个部分;第一隔离槽33与第二隔离槽31之间的P型外延层03中设置有第二N阱04,第二N阱04位于P型外延层03上层,其侧面分别与第一隔离槽33和第二隔离槽31连接,其上层设置有侧面相连接的第三P+区12和第四N+区23;第三P+区12的另一侧面与第二隔离槽31连接,第四N+区23的另一侧面与第一隔离槽33连接;第四N+区23、第一N+区24与第一P+区13通过金属线连接作为阳极;第二隔离槽31另一侧的P型外延层03的上层设置有第五N+区22、第四P+区11与第五N+区21;第五N+区22的一侧与第二隔离槽31连接;第五N+区22与第五N+区21通过金属线连接;第四P+区11与第五N+区21侧面相连,其表面通过金属线连接作为阴极;第五N+区21与第五N+区22之间的P型外延层03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二栅氧层41,第二栅氧层41的上层设置有第二多晶硅栅51。
具体的,第一隔离槽33一侧的P型外延层03中纵向设置有第三隔离槽34将第一隔离槽33一侧的P型外延层03隔离为两个部分;第一隔离槽33与第三隔离槽34之间的P型外延层03上层设置有第三N阱05;第三N阱05上层设置有第五P+区15和第六N+区27,第五P+区15的一侧与第一隔离槽33连接,第六N+区27的一侧与第三隔离槽34连接,第五P+区15与第六N+区27之间的P型外延层03上表面设置有厚氧层35;第四N+区23与第五P+区15通过金属线连接;第一N阱02和第一N+区24与第三隔离槽34的侧面连接,第六N+区27、第一N+区24与第一P+区13通过金属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8236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7-00 由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半导体或其他固态组件组成的器件
H01L27-01 .只包括有在一公共绝缘衬底上形成的无源薄膜或厚膜元件的器件
H01L27-02 .包括有专门适用于整流、振荡、放大或切换的半导体组件并且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包括至少有一个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无源集成电路单元的
H01L27-14 . 包括有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者微粒子辐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控制电能的半导体组件的
H01L27-15 .包括专门适用于光发射并且包括至少有一个电位跃变势垒或者表面势垒的半导体组件
H01L27-16 .包括含有或不含有不同材料结点的热电元件的;包括有热磁组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