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生物菌脱硫再生废橡胶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154011.5 | 申请日: | 2014-04-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239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16 |
| 发明(设计)人: | 赵素合;胡明翰;王炳武;王雅琴;付雅琪;李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2P1/04 | 分类号: | C12P1/04;C12R1/01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微生物 脱硫 再生 橡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橡胶的脱硫再生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微生物菌脱硫废旧橡胶共培养脱硫再生方法和工艺。
背景技术
我国是橡胶资源消费大国,但是大部分的橡胶资源依赖于进口,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橡胶资源短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显现,因此,废旧橡胶的回收再利用是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大量废旧橡胶由于其分子结构中三维网络的存在,在环境中不易降解,成为了巨大的污染问题,也为橡胶的回收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经过长期探索,人们发明了许多再生橡胶的方法。按照橡胶再生机理的不同,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再生处理废旧橡胶。但是,物理法和化学法都存在一定缺陷。例如,物理法利用微波和超声波等外加能源,其再生过程耗能较高。而化学法利用的化学助剂在裂解橡胶的过程中,亦会产生较多的废气废水,造成二次污染。因此,物理法和化学法均不符合我国废橡胶再生产业向低碳化和无害化转变的要求。
生物法是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酶催化硫交联键断裂。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和欧洲各国对硫化橡胶的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进行了一系列报道[US5275948,1994;US6479558B1,2002;EP1597285B1,2011]。生物法反应条件温和(常温常压),能耗低,设备要求简单,无二次污染。是一种具有诱人前景的橡胶再生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废旧橡胶的生物再生方法。该方法再生效果良好、反应过程温和、设备要求低且对环境友好。
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利用微生物菌再生橡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废橡胶碎片在体积百分比浓度为75%的乙醇中浸泡解毒灭菌24h,将培养基置于反应器中于115℃下灭菌20min。
(2)按培养基体积10%(v/v)的接种量将友好戈登氏菌接入灭菌后的培养容器中。
(3)当微生物生长达到稳定期后,将已解毒的橡胶碎片加入培养容器中共培养。
再生过程在摇瓶或发酵罐中进行,共培养脱硫工艺为:温度范围为25~35℃,初始pH为6.0~8.0,搅拌转速为100~300rpm;若反应器为发酵罐,则罐内压力0.04~0.05MPa;通气量选择4~5L/min;培养结束后收集橡胶碎片,经水洗干燥后得到再生的橡胶样品。
本发明所用微生物菌株为友好戈登氏菌,编号CICC No.20664,购自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本发明所用橡胶为天然橡胶,异戊橡胶,丁苯橡胶和轮胎胎面橡胶,橡胶碎片直径为50~200微米。
本发明所用友好戈登氏菌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10g,NH4Cl2g,KH2PO42.44g,Na2HPO45.57g,MgCl20.2g,CaCl20.04g,FeCl3·7H2O0.04g,MnCl2·4H2O0.008g,ZnCl20.001g,CoCl2·6H2O0.004g,AlCl3·6H2O0.001g,CuCl2·2H2O0.001g,H3BO30.001g,NaMoO4·2H2O0.001g,去离子水1000mL。
本发明中废橡胶在共培养过程中的添加量为50~200g/L(质量/培养基体积)。
本发明中微生物菌与废橡胶的共培养再生时间为5~30天。
本发明是利用友好戈登氏菌代谢过程产生的脱硫酶,催化断裂橡胶中的S-S键和C-S键,从而达到再生橡胶的目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1)整个脱硫再生工艺条件温和,过程简单可控,设备要求较低;(2)利用微生物产生的酶能专一性断裂破坏橡胶中的硫交联键,同时保持碳链骨架的完整;(3)生物工艺过程能耗低污染少,符合我国橡胶回收产业向低碳化和无害化发展的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友好戈登氏菌脱硫再生丁苯橡胶前后的XPS谱图(C元素),其中SBR表示处理前的丁苯橡胶,DSBR表示处理后的丁苯橡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5401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