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确定自然积污站绝缘子悬挂位置的方法及考核场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114887.7 | 申请日: | 2014-03-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136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黎明;张贵峰;王耿耿;孟晓波;梅红伟;张福增;董弘川;刘霆;梁建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胡彬,邓猛烈 |
| 地址: | 510080 广东省广州市越***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确定 自然 积污站 绝缘子 悬挂 位置 方法 考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确定自然积污站绝缘子悬挂位置的方法及考核场。
背景技术
电力系统中,架空输电线路由于其分布广泛,常面临各种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如,在雾、露、毛毛雨、融冰、融雪等气象条件的作用下,输电线路绝缘子表面上沉积污秽,使绝缘子的电气强度大大降低,从而使得输电线路在运行电压下发生污秽闪络事故即污闪问题,导致输电线路无法安全可靠的运行。其中,直流系统的污闪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污闪问题对直流系统安全运行的威胁,目前主要通过对污秽区直流绝缘子的积污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其表面积污程度进行预测,并在达到污闪前进行报警,以达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污闪问题产生的目的。
其中,对直流绝缘子的积污特性进行研究,主要通过自然积污站来模拟绝缘子在实际运行环境中的积污特性,以为工程设计、产品选型和人工污秽试验提供实际有效的数据和依据。
图1是现有的绝缘子自然积污站考核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绝缘子自然积污站考核场包括变压器1、分压器2、支柱绝缘子3和由门型杆塔4-10组合成的构架。由门型杆塔4-10组合成的构架由门型杆塔构成的两个长方体拼合而成,其顶面为“日”字型。其中平行的三个门型杆塔8-10为带电考核架构,用于进行绝缘子带电积污试验;其余四个门型杆塔4-7为不带电考核架构,用于进行绝缘子不带电积污试验。现有技术通过在构架上悬挂多形式的绝缘子,并通过调节绝缘子串长,进行V串夹角的调整,通电后能够进行1000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绝缘子带电或不带电积污特性的试验研究。
但是,现有的绝缘子自然积污站考核场中绝缘子悬挂间距和悬挂高度可任意设定,影响了自然积污站所得到的积污特性数据的有效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确定自然积污站绝缘子悬挂位置的方法及考核场,以提高自然积污站所得到的积污特性数据的有效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确定自然积污站绝缘子悬挂位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得第一绝缘子与第二绝缘子之间的第一间距范围,当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的间距在所述第一间距范围内时,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的电场分布互不影响;
获得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之间的第二间距范围,当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的间距在所述第二间距范围内时,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的流场积污互不影响;
根据所述第一间距范围和所述第二间距范围确定所述第一绝缘子和所述第二绝缘子的悬挂位置。
可选的,所述获得第一绝缘子与第二绝缘子之间的第一间距范围,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绝缘子在所述第二绝缘子所在的位置上产生的电场值;
当所述电场值小于预设的最小电场值时,将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之间的距离作为所述第一间距范围的最小值。
可选的,所述获得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之间的第二间距范围,包括:
分别获取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的碰撞量;
根据公式k=q2/q1以及获取的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的碰撞量,获得所述第二间距范围,其中,k表示所述第二绝缘子与所述第一绝缘子的碰撞量的比值,q1表示所述第一绝缘子的碰撞量,q2表示所述第二绝缘子的碰撞量。
可选的,所述根据公式k=q2/q1以及获取的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的碰撞量,获得所述第二间距范围,包括:
当k-1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预设的阈值时,则将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之间的距离作为所述第二间距范围的最小值。
可选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间距范围和所述第二间距范围确定所述第一绝缘子和所述第二绝缘子的悬挂位置,包括:
按照所述第一间距范围和所述第二间距范围的交集确定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之间的距离;
根据确定的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之间的距离,确定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第二绝缘子的悬挂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48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造钻石导热膏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氟代烯烃制冷剂组合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