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及其设备在审
| 申请号: | 201410032679.2 | 申请日: | 2014-0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02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29 |
| 发明(设计)人: | 宋嗣枢;吕安洲;王又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科森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9C70/50 | 分类号: | B29C70/5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夏博通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64 | 代理人: | 刘俊 |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塑性 复合材料 连续生产 方法 及其 设备 | ||
1.一种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提供一加热组件、一固化组件与一冷却组件;
将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原料输送进入该加热组件中;
加热、加压该原料;
将该加热、加压后的原料输送进入该固化组件中;
进行区间加压固化;
将该区间加压固化后的原料输送进入该冷却组件中;以及
进行冷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固化组件包括一第一加压带,用以进行区间加压固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加压带或其表面披覆的材质的杨氏系数为0.01~400GPa。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加压带或其表面披覆的材质的杨氏系数为75~230GPa。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加压带包括镀钛钢、不锈钢或塑钢。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区间加压固化的长度区间为20cm~2m。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区间加压固化的压力范围为1~25kg/cm2。
8.一种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分别提供一加热组件与一固化冷却组件;
将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原料输送进入该加热组件中;
加热、加压该原料;
将该加热、加压后的原料输送进入该固化冷却组件中;以及
进行区间加压固化,并冷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固化冷却组件包括一第二加压带,用以进行区间加压固化。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加压带或其表面披覆的材质的杨氏系数为0.01~400GPa。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加压带或其表面披覆的材质的杨氏系数为75~230GPa。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加压带包括镀钛钢、不锈钢或塑钢。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区间加压的长度区间为20cm~2m。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区间加压的压力范围为1~25kg/cm2。
15.一种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加热组件,设有一加热单元,用以将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原料加热、加压;
一固化组件,该固化组件包括一第一加压带,用以将加热、加压后的原料进行区间加压固化,该第一加压带并具有75~1300GPa的杨氏系数;以及
一冷却组件,设有一冷却单元,用以将区间加压固化后的原料进行冷却。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加压带包括镀钛钢、不锈钢或塑钢。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加压带透过至少一第一加压滚轮加压,且该加压区间为20cm~2m。
18.一种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加热组件,设有一加热单元,用以将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原料加热、加压;以及
一固化冷却组件,该固化冷却组件包括一第二加压带,用以将加热、加压后的原料进行区间加压固化,该第二加压带或其表面披覆的材质并具有75~400GPa的杨氏系数,以及一冷却单元,用以将区间加压固化后的原料进行冷却。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加压带包括镀钛钢、不锈钢或塑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热塑性复合材料的连续生产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加压带透过至少一第二加压滚轮加压,且该加压区间为20cm~2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科森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科森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3267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气石负载纳米TiO2复合织物
- 下一篇:自行车碳纤维轮圈的制法及其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