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曲轴及其再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31926.7 | 申请日: | 2014-01-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2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 发明(设计)人: | 韩继胜;王圣斌;李涛;史学刚;张玉博;孙占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C3/06 | 分类号: | F16C3/06;B23P15/14 |
| 代理公司: | 潍坊正信专利事务所 37216 | 代理人: | 曹少华 |
| 地址: | 261061 山东省潍***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曲轴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动机再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曲轴还涉及一种发动机曲轴的再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再制造是指以产品全寿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废旧产品性能提升为目标,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以先进技术和产业化为手段,进行修复,改造废旧产品的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动的总称。
发动机曲轴是发动机的重要零部件之一,也是容易损坏的关键零部件之一,市场上报废量和需求量远大于发动机。曲轴的作用是把活塞往复运动通过连杆转变为旋转运动,传给底盘的传动机构;同时驱动配气机构和其它辅助装置,如风扇、水泵等。曲轴的失效主要表现为轴颈磨损、轴颈化瓦等,在旧机拆下的曲轴和发动机大修更换下的曲轴普遍存在上述缺陷,这些缺陷的修复,是发动机曲轴再制造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中发动机曲轴的再制造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方法是对轴颈表面热喷涂来恢复轴颈的尺寸。但是涂层与曲轴轴颈本体的结合为机械粘合,受结合力制约,使用中容易出现涂层脱落、翘边等现象造成化瓦,进而造成发动机整机报废;
第二种方法是对轴颈减尺寸,单配轴瓦。但此种方式,配件不能通用,不利于售后服务,亦不符合国家对再制造产业的指导精神。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曲轴,在确保曲轴安全系数和整体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对轴颈上存在缺陷的发动机曲轴进行修复,恢复曲轴轴颈的精度要求,实现高速发动机曲轴的再制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曲轴,包括若干个轴颈,所述轴颈包括轴颈本体,所述轴颈本体的两端设有凸缘,所述凸缘与轴颈本体之间设有圆角,所述轴颈本体的外表面设有激光熔覆涂层,所述激光熔覆涂层的边缘与相应的圆角之间均设有间隔,所述凸缘靠近所述轴颈本体的端面、所述圆角及所述间隔上均设有渗氮层。
作为一种改进,所述间隔的长度为1mm~2mm。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渗氮层的厚度为0.1mm~0.3mm。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激光熔覆涂层的厚度为0.2mm~1mm。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发动机曲轴,包括若干个轴颈,所述轴颈包括轴颈本体,所述轴颈本体的两端设有凸缘,所述凸缘与轴颈本体之间设有圆角,所述轴颈本体的外表面设有激光熔覆涂层,因而采用激光熔覆方式在轴颈本体表面形成激光熔覆涂层,激光熔覆涂层与轴颈本体的结合为冶金结合,结合力高,热影响区小,避免了脱落和裂纹缺陷的产生;由于所述激光熔覆涂层的边缘与相应的圆角之间均设有间隔,因而既避免了在圆角上进行激光熔覆存在应力的问题,又保证了轴颈本体和轴瓦的贴合面积;由于所述凸缘靠近所述轴颈本体的端面、所述圆角及所述间隔上均设有渗氮层,因而强化了圆角,同时在氮化时,由于温度升高,使得消除了熔覆过程中产生的应力。本发明在确保曲轴安全系数和整体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对轴颈上存在缺陷的发动机曲轴进行修复,恢复曲轴轴颈的精度要求,实现高速发动机曲轴的再制造。
作为同一种技术构思,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曲轴的再制造方法,在确保曲轴安全系数和整体性能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对轴颈上存在缺陷的发动机曲轴进行修复,恢复曲轴轴颈的精度要求,实现高速发动机曲轴的再制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曲轴的再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所述发动机曲轴的轴颈表面的氮化层或氧化层以磨削方式去除;
(2)以激光熔覆方式在所述轴颈的轴颈本体表面形成所述激光熔覆涂层,所述激光熔覆涂层的边缘与相应的所述圆角之间均设有间隔;
(3)以氮化方式在所述凸缘靠近所述轴颈本体的端面、所述圆角及所述间隔上均形成所述氮化层;
(4)以磨削方式将所述轴颈加工至产品尺寸。
作为一种改进,在步骤(2)中,所述间隔的长度为1mm~2mm。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在步骤(3)中,所述渗氮层的厚度为0.1mm~0.3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319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