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废液压油脱色的双机型复配絮凝剂有效
| 申请号: | 201410011937.9 | 申请日: | 2014-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5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 发明(设计)人: | 吴云;董玉;张贤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商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0M175/00 | 分类号: | C10M17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00067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液压油 脱色 双机 型复配 絮凝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废油资源化再生利用领域,其技术内容涉及一种可用于废液压油脱色的双机型复配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色度是衡量再生油品质量优劣的重要技术指标。然而,由于废润滑油中含有炭黑、胶质、沥青质、重质芳烃、含氮杂环化合物、共轭烯烃等多种成色物质,构成情况十分复杂,去除难度较大。因此,多年以来,脱色问题一直是困扰废润滑油再生利用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
目前,废润滑油的脱色技术方法采用的主要有吸附法、加氢法。由于废油成分复杂,以白土、活性炭为代表的天然有机吸附剂虽然价格相对低廉但用量较大,但吸附脱色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浓硫酸进行辅助脱色,产生的酸渣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以高分子聚合物类为代表的新型吸附材,虽脱色效果显著但造价高昂,且对废油的老化程度选择性较强,不利于工业化推广。废油加氢精制能从本质上改变油品的性质从而实现油品的脱色,且加氢精制组合工艺与常规脱色精制工艺相比, 不产生二次污染物, 具有环保、回收率高、产品质量好等优点;然而,作为加氢精制的技术核心,催化剂的选择和制备的复杂性制约了加氢精制的发展;同时,加氢精制存在设备投资大、能耗高、运行管理难等显著缺点,若用于废油再生则经济性不佳。
在诸多的油液脱色技术中,絮凝脱色技术具有投资少、能耗低、操作简单等特点,而极具应用优势。但是,就目前油液脱色絮凝剂的应用情况来看,无论是有机絮凝剂,还是无机絮凝剂,均各自存在明显不足。常见的聚合型有机絮凝剂在油液中的相溶性和分散性较差,且对带电胶体颗粒的电性中和能力弱,絮凝脱色时间较长;无机絮凝剂则存在对大分子成色物质的脱除效果不明显,对油液老化程度选择性强,絮凝剂用量大等问题。而且,现有絮凝剂为实现良好的脱色效果,絮凝反应大都需要在高温下进行,导致再生油品的抗氧化性能下降,返色率较高。因此,现有絮凝剂在应用于油液脱色时的效果均不十分理想,往往需要进行吸附精制或加氢精制等后续处理才能满足色度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絮凝剂在油液脱色效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废液压油脱色的双机型复配中温絮凝剂。该絮凝剂具有用量少,稳定性好、对废液压油老化程度选择性不强、絮凝脱色效果好、处理后油液抗氧化性较好等优点,十分适用于废液压油的脱色精制,经该絮凝剂处理后的油液色泽透明清亮、性质稳定、不易返色,且综合性能指标可达到或超过MVI W-300型基础油。该絮凝剂制备方法简单,原料低廉易得,易于生产,具有较好的商业应用前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1)因为长链有机物在油液中的分散性和相溶性欠佳,因此不宜选用聚合型有机物作为有机絮凝剂主要成分,为此,可选择与油液相溶性好、分散性较强,且在反应过程中具有自聚合链增长性能的碳碳双键类有机化合物作为复配有机组分;其次,为尽可能除去废油中含氮杂环化合物、炭黑、胶质、沥青质、重质芳烃、共轭烯烃等显色物质,可选择具有氢键成键能力及亲核、亲电反应活性的胺基类化合物作为复配有机组分。为改善有机絮凝剂对带电胶体颗粒电性中和能力差,絮凝速度慢的缺陷,可选用无机强电解质作为复配无机组分,以借助电解质离子的电性中和能力。另外,为增强无机电解质对成色物质的絮凝能力,可选择对苯环、碳碳双键等具有氢键成键能力,且对有机反应具有一定催化作用的羟基类无机物作为复配无机组分。综上所述,本发明选用烯烃胺基类化合物和无机氢氧化物作为复配絮凝剂的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脱色筛选实验筛选结果表明,将三乙烯四胺和氢氧化钾进行复配,其絮凝脱色效果最好,因此,选择三乙烯四胺与氢氧化钾作为复配絮凝剂主要成分。(2)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的双机型复配絮凝剂的脱色工艺条件为,在反应温度为50℃,搅拌速度为500~800r/min的条件下将双机型复配絮凝剂与废液压油按照质量比为1:20的比例进行混合搅拌15~20min,然后将反应后的混合液置于60℃的恒温环境中静置5小时,即可得到脱色再生油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商大学,未经重庆工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193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拉出装置
- 下一篇:一种快速建立室内无线信号指纹数据库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