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酰亚胺树脂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50692.4 | 申请日: | 2013-09-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0405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05 |
| 发明(设计)人: | 末永修也;松丸晃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8L79/08 | 分类号: | C08L79/08;B32B15/088;B32B27/34;C08G73/10;C08K3/3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聚酰亚胺 树脂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酰亚胺树脂组合物。进一步详细而言,涉及能够形成透明性和耐热性优异、热线膨胀系数低的聚酰亚胺薄膜的聚酰亚胺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在光纤、光波导等光通信领域或者液晶取向膜、彩色滤光片等显示装置领域中,要求兼具耐热性和透明性的材料。
显示装置领域中,进行了用质量轻且挠性优异的塑料基板替换玻璃基板的研究、可弯曲或带弧度的显示器的开发。但是,例如将包含无机材料的电子元件形成在薄膜上时,由于无机材料与薄膜的线膨胀系数明显不同,因此,有时形成有无机元件的薄膜弯曲、进而无机元件从薄膜上剥离。因而,期望开发除了透明性和耐热性之外热线膨胀系数也低的薄膜用树脂材料。
聚酰亚胺除了其优异的耐热性之外,在机械特性、耐化学试剂性、电特性等方面也具有优异的特性,因此,以聚酰亚胺作为材料的薄膜被广泛用于成形材料、复合材料、电气/电子部件和显示装置等领域。然而,即使对于该薄膜,也要求该水平以上的透明性、尺寸稳定性。
一般而言,已知的是,聚酰亚胺的高分子链越刚直而直线性高,则热线膨胀率越降低,为了降低聚酰亚胺的热线膨胀率而提高尺寸稳定性,对于作为聚酰亚胺原料的酸二酐、二胺这两者提出了各种结构。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含特定的重复单元且耐热性、线膨胀系数优异的聚酰亚胺薄膜。然而,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上述聚酰亚胺薄膜的厚度为50μm、YI值为15左右,明显呈现黄色,为了获得充分的透明性,期望进一步降低着色。
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包含0.3~15重量%的纳米层二氧化硅片和/或纳米二氧化硅粉体的聚酰胺酸树脂组合物以及由该组合物制造的具有低吸水性、高透明度和尺寸稳定性高等特性的聚酰亚胺薄膜。然而,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聚酰亚胺薄膜在厚度25μm时的透射率为30~40%左右,根据用途需要进一步提高透明性。另外,为了提高耐热性、尺寸稳定性而增加二氧化硅的含量时,可预料到薄膜透明性降低。
另外,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使1,2,4,5-环己烷四羧酸衍生物成分与具有特定骨架的二胺成分发生反应而得到的聚酰亚胺树脂、含有该聚酰胺树脂和二氧化硅微粒的聚酰亚胺清漆、以及将其成形加工而得到的透明性、挠性等优异的聚酰亚胺成形体。然而,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聚酰亚胺成形体的透明性优异,但存在热线膨胀系数高这一问题。
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以特定粒径的二氧化硅微粒和聚酰亚胺作为主成分的聚酰亚胺薄膜。然而,专利文献4的实施例中公开的该薄膜在厚度约13μm时的光透射率为90%,另外,平均热膨胀率超过50ppm,因此,期望透明性和热膨胀率均得以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489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620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15412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11-124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形成透明性和耐热性优异且热线膨胀系数低的聚酰亚胺薄膜的聚酰亚胺树脂组合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等发现:通过使用按特定质量比计含有聚酰亚胺树脂和二氧化硅微粒的聚酰亚胺树脂组合物,能够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了发明,所述聚酰亚胺树脂是使四羧酸二酐与含有特定量含酚羟基二胺的二胺发生反应而得到的。
即,本发明涉及下述[1]~[13]。
[1]一种聚酰亚胺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质量比计以25/75~60/40的比例含有聚酰亚胺树脂和二氧化硅微粒,所述聚酰亚胺树脂是使四羧酸二酐(A)与二胺整体中含有5~100摩尔%含酚羟基二胺的二胺(B)反应而得到的。
[2]根据上述[1]所述的聚酰亚胺树脂组合物,其中,前述四羧酸二酐(A)为环烷烃四羧酸二酐。
[3]根据上述[2]所述的聚酰亚胺树脂组合物,其中,前述环烷烃四羧酸二酐为1,2,4,5-环己烷四羧酸二酐。
[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酰亚胺树脂组合物,其中,前述含酚羟基二胺包含下述通式(1)所示的二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069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