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加强承载式副车架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19594.4 | 申请日: | 2013-03-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203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 发明(设计)人: | D·莫洛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迪股份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1/03 | 分类号: | B62D21/03;B62D21/11;B60G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牛晓玲 |
| 地址: | 德国因戈***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加强 承载 车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加强用于机动车的承载式副车架的装置。
背景技术
在五连杆式悬架的情况下,上横向控制臂大多在弹簧和缓冲器或弹簧支柱之前。通过在弹簧或缓冲器和/或弹簧支柱之后设置后部上方的引导控制臂或横向控制臂,该控制臂进一步向后指向。由此副车架必须非常长地构成,在横向控制臂之下经过并且实现通向车身纵梁的立柱,或者副车架必须在后部区域中做成大幅弯曲。
在这样的副车架上通常不仅支承机动车的动力传动装置而且铰接车轮悬架的控制臂,从而能把其安装在完整的装配单元中。副车架大多在四点式悬架中经由振动缓冲的副车架支承件与机动车的结构的纵梁和/或横梁连接。这促使必须将静止和动态作用的力和力矩经由副车架导入到机动车的结构中,为此副车架必须相应地有抵抗力地构造。出于结构和构造的原因可能需要的是,副车架的纵梁例如弯曲地构成以用于实现控制臂的需要的释放或者用于实现限定的控制臂长度,由此可能特别是在弯曲区域中产生薄弱部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出这样类型的装置,借助于该装置能够以小的额外成本来实现副车架的极为有效的局部的加强。
该任务通过权利要求1的特征解决。本发明的有利的改进和设计方案是从属权利要求的主题。
按照本发明提出,用于车轮悬架的控制臂的接纳部构成为两个托架,其中一个托架支撑在纵梁的纵向走向的部段上,而另一个托架支撑在横向走向的部段上,其中,托架的相互平行取向的底壁通过固定螺栓与橡胶金属套支承件的支承套固定连接。提出的实施方案实际上形成了弯曲区域的对角支撑或跨接弯曲部分的负载路径,固定螺栓和形成支承件芯的支承套包括在该负载路径中。提出的局部的加强例如通过材料厚度提高或横截面增大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在必要时需要的通常的副车架加强。
为了实现结实和坚硬的构件连接,托架的底壁可以半圆形地围绕纵梁,底壁及其侧壁与纵梁焊接。
此外提出,纵梁的横向走向的部段的托架的底壁具有沿固定螺栓的力作用线突出的、直接支撑在纵梁的横向走向的部段上的突起部,其中,托架可以通过朝向力作用线的直接支撑以自身相对重量有利的方式构成。
此外,与纵梁的纵向走向的部段连接的托架可以构造成杯形并具有与两个侧壁和底壁邻接的盖壁,以便如此形成自身稳定且重量有利的构件。
通过结构和制造技术简单的构件对纵梁的弯曲部段的附加的加强由此实现,即在两个托架底壁之间在下侧和/或上侧上设有一个或两个在铰接位置内的加强板,加强板固定在底壁上,在必要时也固定在纵梁上。
最后可以在加强板上形成有以直角弯边的法兰,该法兰与底壁焊接,在必要时也与纵梁例如通过简单的点焊连接方式固定连接。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在下文中根据所附的示意图进一步阐明。其中:
图1示出了机动车的左侧车轮悬架和仅仅部分示出的副车架的俯视图,该副车架具有弯曲的纵梁和横梁,以及具有在纵梁的弯曲区域中设置的、借助于两个托架和车轮悬架的铰接的控制臂的橡胶金属套支承件所实现的加强结构;以及
图2在放大图中示出了形成纵梁的加强结构的托架,该托架具有控制臂通过橡胶金属套支承件实现的铰接部分和附加的加强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在俯视图中示出了机动车的左侧的后车轮悬架10,然而仅以对于本发明的理解是必需的方式来描述该后车轮悬架。
车轮悬架10的轮毂托架12保持在五连杆式悬架上,其中,轮毂托架12通过五个在空间上分布的控制臂14、16、18、20、22引导,所述控制臂在另一侧铰接在仅部分示出的副车架24上。此外可看到动力传动装置/动力总成(未示出)的对后轮进行驱动的万向轴28。
副车架24包括两个纵梁30(仅仅示出了左侧的纵梁30,右侧的纵梁基本上是对称的)和两个横梁32、34并且在四点式支承结构中经由支承件接纳部24a与机动车的车身(未示出)、例如与纵梁经由橡胶弹性的副车架支承件连接。在副车架24上还支承有动力传动装置(例如后桥差速器,未示出)。
出于构造和结构上的原因,副车架24的纵梁30如所示的那样弯曲地构成,并具有成大约90度的弯曲部分30a。
控制臂16、18、20、22以通常的方式通过支承件接纳部借助于橡胶金属套支承件和相应地在纵梁30上设置的托架铰接在纵梁30上,而沿行驶方向F在后部上方的控制臂14在弯曲部分30a的区域中的铰接如下构成(图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迪股份公司,未经奥迪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95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悬辊磨粉机
- 下一篇:带高锰钢辊面的高压辊磨机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