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轮轴承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80007511.X | 申请日: | 2013-01-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623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02 |
| 发明(设计)人: | 梅木田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B35/14 | 分类号: | B60B35/14;B21D39/00;C21D9/32;C22C38/00;C22C38/22;F16C19/38;F16C35/063;F16C35/07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王小东;杨俊波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轴承 装置 | ||
[问题]提供一种车轮轴承装置,该轴承装置通过减小施加至花键部的扭矩而获得提高的耐用性。[方案]车轮轴承装置具有第二代或第三代结构,构造成使得选择性地在四轮驱动和两轮驱动之间切换的齿轮构件(24)被附接至内构件(1),该内构件包括毂轮(4)及装配至毂轮(4)的内圈(5,7)。硬化的环状齿轮构件(24)安装至毂轮(4)的小径台阶部(4b)的一端。齿轮构件(24)的外周上形成有齿轮部(24a),内周上形成有花键部(24b),花键部(24b)与小径台阶部(4b)的外周面上形成的毂花键部(25)啮合。与内圈(7)接触的齿轮构件(24)的接触面被磨削成表面粗糙度(Ra)为1.6以下。内圈(7)以铆合部(4c)经由齿轮构件(24)施加的预定轴承预载沿轴向固定。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自由旋转地支撑诸如汽车之类的车辆的车轮的车轮轴承装置,尤其涉及具有用于将车轮切换至驱动模式或非驱动模式的离合器功能的车轮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在四轮驱动型汽车中,存在这样一种汽车,其能够利用车轮轴承装置提供的离合器功能而选择性地将前车轮或后车轮切换为驱动车轮或从动车轮。如图6中所示,这种具有离合器功能的车轮轴承装置50包括:毂轮52,该毂轮同轴地安装在驱动系的轮轴51上;双列锥形滚子轴承53,该双列锥形滚子轴承作为滚动轴承安装在毂轮52的轴向中部;以及齿轮构件54,该齿轮构件与双列锥形滚子轴承53轴向并置。此外,车轮轴承装置50经由布置在轮轴51与毂轮52之间的深沟滚珠轴承55及滚针轴承56被同轴地支撑在轮轴51上。附图标记“G”表示滑动齿轮。
毂轮52包括:与轮轴51同轴形成的筒状部57;凸缘58,该凸缘从筒状部57的外侧端附近径向延伸;以及通过使筒状部57的内侧端径向向外弯曲形成的铆合部59。在铆合部59附近在筒状部57的外圆周上设置有毂花键部60,其包括相互交替布置的多个花键凹口(花键槽)60a及多个花键凸起60b。毂花键部60与齿轮构件54的内周上形成的包括花键凹口61a和花键凸起61b的内周花键部61啮合。凸缘58形成有多个通孔58a,诸如螺栓之类的紧固构件BO插入穿过这些通孔以紧固车轮(未示出)。
双列锥形滚子轴承53包括内圈62、外构件63、在内圈62与外构件63之间在轴向方向上并置的双列锥形辊子64、65。
更具体地说,内圈62包括具有第一滚道面66a的第一内圈构件66与具有第二滚道面67a的第二内圈构件67。第一内圈构件66与第二内圈构件67被布置成彼此抵接,第一内圈构件66的外侧端面66b抵接毂轮52的凸缘58的基部,并且第二内圈构件67的内侧端面67b抵接齿轮构件54的端面。因此,齿轮构件54及形成双列锥形滚子轴承53的内圈62(第一内圈构件66及第二内圈构件67)被牢固固定,从而不会相对于毂轮53旋转。
另一方面,外圈63包括第一滚道面63a、第二滚道面63b以及径向向外延伸的凸缘部63c。凸缘部63c适于固定至车辆的转向节(悬挂装置)。附图标记68表示密封构件。
齿轮构件54具有大致环形构造,并且与第二内圈构件67轴向并置,使得齿轮构件54抵接第二内圈构件67的端面67b。齿轮构件54的外圆周形成有多个花键凹口(花键槽)69a及多个花键凸起69b,该多个花键凹口(花键槽)与多个花键凸起形成外周花键部69。外周花键部69适于与齿轮环G的花键部G1啮合。
如图7中所示,齿轮构件54的内周花键部61的花键凸起61b的内侧处的内周边缘被倒角而形成具有曲面的内侧倒角部70。倒角部70被设计成定位在毂轮52的毂花键部60的内侧。具体地说,设计成使得距离L小于距离X,其中,距离L是从齿轮构件54的内侧端面71至倒角部70的外侧端部71a的距离,距离X是从齿轮构件54的内侧端面71到毂轮52的毂花键部60的花键凹口60a的终点60c的距离。因此,能够增大形成在毂轮52的筒状部的内侧端部上的铆合部59的弯曲半径,并因而有效抑制在铆合部59的基部中产生裂纹(例如参见以下的专利文献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75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