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颗粒状燃料用燃烧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20763916.3 | 申请日: | 2013-11-29 |
| 公开(公告)号: | CN2035608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 发明(设计)人: | 郭秋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秋菊 |
| 主分类号: | F23B40/00 | 分类号: | F23B40/00;F23L7/00;F23M5/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5775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颗粒状 燃料 燃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燃烧装置,尤其是一种颗粒状燃料用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的燃料炉燃烧装置,大都利用重油、媒、柴油、瓦斯等方式来加热,不但浪费能源,且对环境空气也造成污染,显然不符合环保要求。有的人则直接以废材(例如木屑、木块等),当作燃烧材来加热,此虽可避免空气污染,但未经处理的废材却有运送麻烦及费用高,且储放空间大等缺失。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颗粒状燃料用燃烧装置,尤指一种使用废弃木材,高效节能,并能符合环保要求。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颗粒状燃料用燃烧装置,包含:一燃烧机构、一引出机构及一进料机构,具体结构如下。
燃烧机构具有一燃烧室,燃烧室内部具有一火盘,火盘上方具有一窗口,火盘下方具有一清灰口,燃烧室上端具有一隔热上盖,燃烧室周围则具有一隔热层及冷却层;引出机构具有一出火管,出火管一端与燃烧室相连通,另一端则与一燃料炉相连通,出火管外并具有一氧气层;进料机构具有一料斗,料斗底端具有一马达及一送料螺杆,料斗下方并具有一鼓风机及一注氧箱,使氧气分别注入送料螺杆部位,经一注氧口送入燃烧室1内,经一注氧管送达引出机构的氧气层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隔热层以隔热砖砌成。
在本实用新型中,冷却层则充填水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高效节能,并能符合环保要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中 1. 燃烧室 ,2. 火盘,3. 窗口 ,4. 清灰口,5. 上盖,6. 隔热层,7. 冷却层,8. 出火管,9. 燃料炉,10. 引风机 ,11. 氧气层,12. 料斗,13. 马达 ,14. 送料螺杆 ,15. 鼓风机,16. 注氧箱,17. 注氧口,18. 注氧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颗粒状燃料用燃烧装置,包含:一燃烧机构、一引出机构及一进料机构,具体结构如下。
燃烧机构具有一燃烧室1,燃烧室1内部具有一火盘2,火盘2上方具有一窗口3,可供观看燃烧状况,火盘2下方具有一清灰口4,燃烧室1上端具有一隔热上盖5,周围则具有一隔热层6及冷却层7,该隔热层6以隔热砖砌成,而冷却层7则充填水构成;引出机构具有一出火管8,出火管8一端与燃烧室1相连通,另一端则与一燃料炉9相连通,可借一引风机10将燃烧室1的火焰引出至燃料炉9内,该出火管8外并具有一氧气层11,以具有助燃效果;一进料机构具有一料斗12,可盛装颗粒状的燃料,料斗12底端具有一马达13及一送料螺杆14,可将燃料送入燃烧室1内,该料斗12下方并具有一鼓风机15及一注氧箱16,使氧气分别注入送料螺杆14部位,经一注氧口17送入燃烧室1内,经一注氧管18送达引出机构的氧气层11内。
依据上述构造组合,将颗粒状燃料倒入料斗12内,经送料螺杆14送入燃烧室1内燃烧,经燃烧一段时间且达预定高温时,再经由引出机构引出火焰,并由出火管8进入燃料炉9内。鼓风机15经注氧箱16送出氧气至送料螺杆14部位,可辅助送料进入燃烧室1内,并使燃料可燃烧均匀;而经注氧口17将氧气送至引出机构的氧气层11内,亦具有助燃效果。燃烧室1的上盖5,因具有隔热设计,故可承受高温而不致损坏,且燃烧室1周围并具有隔热层6与冷却层7,故除可防止燃烧室1内层损坏外,并可避免燃烧室1外层过热而烫伤工作者。冷却层7的水因仍具相当的高温,故可当作热水使用,或透过回收统循环利用,以节约用水。
将废弃木材或其他环保材料回收,并制成颗粒状,不但运送方便,并可大幅度减少储放空间及运输成本。燃料可完全燃烧,不但可节省能源及大幅度降低成本,并可避免空气的污染,符合环保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秋菊,未经郭秋菊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7639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