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阴图感光组合物及用该组合物制成的热敏板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706605.8 | 申请日: | 2013-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308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 发明(设计)人: | 宋小伟;张刚;杨青海;高峰;刘松玲;张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3F7/027 | 分类号: | G03F7/027;G03F7/09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霍彦伟;王晓丽 |
| 地址: | 河南省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感光 组合 制成 热敏 | ||
1.一种阴图感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包含纳微米颗粒、二脲酮预聚体、多官能团单体、热聚合引发剂、红外吸收剂和促进剂,按重量百分比计,纳微米颗粒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30-70%,二脲酮预聚体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10-50%,多官能团单体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10-30%,热聚合引发剂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1-20%,红外吸收剂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1-20%,促进剂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0.5-5%;
所述二脲酮预聚体具有如下结构:
其中,R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图感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它包含纳微米颗粒、二脲酮预聚体、多官能团单体、热聚合引发剂和红外吸收剂和促进剂,按重量百分比计,纳微米颗粒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40-60%,二脲酮预聚体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20-40%,多官能团单体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10-20%,热聚合引发剂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5-15%,红外吸收剂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5-15%,促进剂占组合物固体总量的1-3%。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图感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纳微米颗粒粒径为50-300nm,重均分子量为10000-40000,具有如下结构:
R1、R2、R4为H原子或甲基,R3为CH2CH2OH或CH2CH2CH2OH,R5为COO(CH2CH2O)nH或COOCH2CH2NHCOO(CH2CH2O)nH,n为20-60的整数;
a、b、c、d为对应共聚单元的重量百分数,a所占比例为40-70%,b所占比例为10-30%,c所占比例为10-30%,d所占比例为10-3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图感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官能团单体选自多官能团丙烯酸类单体,所述多官能团丙烯酸类单体是二丙烯酸酯、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四丙烯酸酯、1,3,5一三一(2一丙烯酰氧乙基)异氰脲酸酯、羟丙基甘油基三丙烯酸酯、羟乙基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中的任一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图感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聚合引发剂是过氧化物、偶氮类化合物、卤素取代三嗪类化合物或者鎓盐类中的任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感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氧化物是过氧化氢、过硫酸铵、过硫酸钾、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苯甲酰叔丁酯、过氧化甲乙酮中的任一种;所述偶氮类化合物是偶氮二异丁腈、偶氮二异庚腈、偶氮二异丁酸二甲酯、带羧基的偶氮化合物、磺酸基的偶氮化合物、偶氮二异丁基脒盐酸盐中的任一种,所述鎓盐类是碘鎓盐或者硫鎓盐,所述卤素取代三嗪类化合物是氯取代三嗪类化合物或溴取代三嗪类化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图感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聚合引发剂的热分解温度在150-20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图感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吸收剂是碳黑、偶氮染料、三芳胺染料、吲哚鎓染料、氧杂菁染料、花青染料、份菁染料、吲哚菁染料、酞菁染料、聚噻吩染料、吡唑啉偶氮染料、噁嗪染料、萘醌染料、蒽醌染料、醌亚胺染料、次甲基染料、卟啉染料中的任一种,该红外吸收剂的最大吸收波长范围是750-1100nm。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图感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外吸收剂是菁染料,该红外吸收剂的最大吸收波长范围是750-850nm。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阴图感光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促进剂是胺类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其中胺类化合物是三亚乙基二胺(TEDA)、二甲基环己胺(DMCHA)、二甲基乙醇胺(DMEA)、四甲基丁二胺(TMBDA)、二甲胺基双乙基醚(A-99)、苄基二甲胺中的任一种;有机金属化合物是汞、铅、锡、铋、锌、铁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中的任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660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