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级自动调光的LED路灯驱动电源在审
| 申请号: | 201310662067.7 | 申请日: | 2013-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078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 发明(设计)人: | 黄焕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思县东岽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B37/02 | 分类号: | H05B3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35500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级 自动 调光 led 路灯 驱动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两级自动调光的LED路灯驱动电源。
技术背景
LED路灯已在城镇的交通道路上普遍的使用起来,只是目前使用的LED路灯的驱动电源都不具有自动调光功能,致使LED路灯从点亮到关灯一直炽亮的工作着。一般城镇在夜晚的零时起,道路上的车辆和行人均已稀少,从零点到凌晨6点多钟的这段时间,路灯一直炽亮着显然是个能源上的浪费,又是后半夜线路电压很高,大部分路灯在超过额定电压状态下工作,增加了路灯的损坏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种两级自动调光的LED路灯驱动电源,提供一种两级自动调光功能。第一级是LED路灯刚开灯时,由控制电路将路灯工作在炽亮状态;然后让路灯工作一个设定的定时时间,当定时时间计数到时,控制电路自动将路灯从炽亮的工况中变为暗亮状态,即第二级LED路灯的工作状况。在不影响道路照明的前提下,LED路灯调光以后,使LED路灯在节能的基础上再节省电能40%以上。
一种两级自动调光的LED路灯驱动电源,其电路由整流电路、晶闸管控制电路、张弛振荡电路和定时控制电路组成。
附图说明
附图是一种两级自动调光的LED路灯驱动电源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附图所示,220V交流电经过单相桥式整流器整流后,输出100Hz脉动直流电送给晶闸管控制电路。所述的晶闸管电路由单向晶闸管SCR组成,单向晶闸管SCR的工作由张弛振荡电路输出的触发脉冲控制,触发脉冲所发的时间长短,改变着晶闸管SCR在每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间长短来达到调光目的。
如附图所示,LC1组成复合滤波电路,把脉动的直流电变为比较平滑的直流电供给LED发光板工作电源。
如附图所示,T1、R2、R3、R4、R5、C2及常开触点IC2组成张弛振荡电路,T1是单结晶体管。张弛振荡电路的工作过程:当C2的值一定时,R4、R5的总阻值决定着振荡频率,张弛振荡频率决定着晶闸管SCR的触发时间,而触发时间的长短改变着晶闸管SCR在每个周期内的导通时间长短,通过控制晶闸管SCR导通的时间长短来达到调光目的。如在IC2触点断开时,R4、R5的总值是两阻值之和,触发晶闸管SCR的导电角开度小,LED驱动电源输出的电压低,使所连接的发光板亮度暗亮;在IC2触点闭合时,R4、R5的总值仅有R4一值,触发晶闸管SCR的导电角开度大,使所连接的发光板亮度炽亮。
如附图所示,IC1及R6、C3至右边的IC1及外围电路组成定时电路,R1是降压用的限流电阻,将整流输出的脉动直流电降压后作为张驰振荡器的工作电源和同步电压供给触发电路。IC1是型号为CD4060的IC芯片,其9、10脚的值决定定时时间。在C4的值一定时,改变R7、RS的值就可以改变定时的时间值。
如附图所示,R6、C3组成上电自复位电路,当IC1刚获电源时,R6、C3给IC1的12脚输入一个正脉冲,作用IC1复位,同时定时计数开始,IC1的3脚输出低电平,作用PNP型的晶体管T2导通,IC2吸合,张弛振荡电路触发单向晶闸管SCR的导电角开大,使驱动电源输出的电压高,致使驱动电源所连接的LED路灯工作在炽亮的一级工况中。
如附图所示,IC1按定时时间进行计数,当设定的定时值计数到时,IC1则由低电平转为输出高电平,作用两个方面:一个使PNP型的晶体管T2由导通变为截止,其常开触点IC2断开,张弛振荡电路的振荡电阻由R4变为R4+R5,使晶闸管SCR的导电角开度减小,驱动电源输出的电压低,致使驱动电源所连接的LED路灯工作在暗亮的第二级工况中;二是高电平信号送到IC1的11脚,使IC1的振荡器停振,且一直保持停振状态,直至关灯。
如附图所示,A是定时时间长短的两级切换控制按钮,当A断开时,是长定时时间设定;当A闭合时,是短定时时间设定。设定的时间长短可根据需要决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思县东岽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上思县东岽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620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