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煤锅炉含SO3烟气的换热装置及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519459.8 | 申请日: | 2013-10-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24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1-29 |
| 发明(设计)人: | 曹绛敏;章卫;宋若槑;王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和衡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3J15/06 | 分类号: | F23J15/06;F28F19/00;F28G7/00;B03C3/04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 地址: | 200090 上海市杨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煤 锅炉 so sub 烟气 装置 方法 | ||
1. 一种燃煤锅炉含SO3烟气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电站锅炉、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中,将设置在电除尘器上游的换热装置分为两个区域:传热管管壁非结露区域和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
在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的换热管束上加设有高压电场;在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设有粉尘击打除灰装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与传热管管壁非结露区域的布置方式为如下3种之一: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与传热管管壁非结露区域组合成一体,布置在电除尘器的上游烟道内;或者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单独布置在电除尘器的上游烟道内的传热管管壁非结露区域之后;或者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单独布置在电除尘器进口异径烟道接口内。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管壁非结露区域受热面的换热管的形式是光管、针翅式鳍片管或H形肋片管,其中H形肋片管是圆基管或椭圆基管,换热管的管束布置是顺排或错排,布置方向是水平或垂直;所述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受热面的换热管的形式是光管、针翅式鳍片管、H形肋片管,其中H形肋片管是圆基管或椭圆基管,换热管的管束布置是顺排或错排,布置方向是水平或垂直。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所有换热管均给予电气连接并接地后作为阳极板,同时,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换热管的每1~3列管束前面迎着烟气来向布置一组阴极线,阴极线与换热管分别连接至高压电源的两个输出电极组成换热与粉尘静电吸附单元,直至将整个结露区域所有换热管组合完毕。
5. 一种如权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燃煤锅炉含SO3烟气的换热装置的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电站锅炉、工业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中,将设置在电除尘器上游的换热装置分为两个区域:传热管管壁非结露区域和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烟气首先通过传热管管壁非结露区域,控制烟气温度降温至酸露点以上,随后进入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控制烟气温度继续降温5~15℃至酸露点以下,然后进入下游的电除尘器除尘。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换热管管束上所加高压电场根据烟气凝酸结露情况予以调节;
传热管管壁结露区域换热管管束上的积聚粉尘由粉尘击打除灰装置去除;
换热装置管束间的最大烟气流速控制在8~12m/s范围。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方法,其特征在于:调整各电除尘单元的高压电源输出电压或阴极线与换热管的距离,使得阴极线与换热管之间的电场强度为后续电除尘器电场强度的5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和衡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和衡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519459.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器件剥离设备
- 下一篇:一种由滑块驱动的带有限位凸出的芯片安装装置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