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鲁棒性的微电网系统构架及能量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69550.3 | 申请日: | 2013-10-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781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29 |
| 发明(设计)人: | 温烨婷;周锡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锡卫 |
| 主分类号: | H02J3/32 | 分类号: | H02J3/32;H02J3/3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鲁棒性 电网 系统 构架 能量 控制 方法 | ||
1.一种提高鲁棒性的微电网系统构架及能量控制方法,包括:微电网监控系统(1)、VF双向储能逆变器(2)、光伏并网逆变器(3)、风电并网逆变器(4)、交流配电柜(5)、VF蓄电池组(6)、光伏发电阵列(7)、风力发电机(8)、微电网电力线(9)、监控通信线(10)、VF储能变压器(11)、光伏升压变压器(12)、风电升压变压器(13)、用户降压变压器(14)、用户负载(15)、PQ储能变压器(16)、PQ蓄电池组(17)及PQ双向储能逆变器(18),其特征是:
由VF蓄电池组(6)连接VF双向储能逆变器(2)并通过VF储能变压器(11)接入微电网电力线(9),构成电压源电储能供能接入微电网的电力路径;
由PQ蓄电池组(17)连接PQ双向储能逆变器(18)并通过PQ储能变压器(16)接入微电网电力线(9),构成电流源储能供能接入微电网的电力路径;
由光伏发电阵列(7)连接光伏并网逆变器(3)并通过光伏升压变压器(12)接入微电网电力线(9),构成光发电单元接入微电网的电力路径;
由风力发电机(8)连接风电并网逆变器(4)并通过风电升压变压器(13)接入微电网电力线(9),构成风能发电单元接入微电网电力路径;
用户负载(15)连接交流配电柜(5)并通过用户降压变压器(14)接入微电网电力线(9),构成用户用电电力路径;
微电网监控系统(1)通过监控通信线(10)分别连接VF双向储能逆变器(2)、光伏并网逆变器(3)、风电并网逆变器(4)、PQ双向储能逆变器(18)、交流配电柜(5),构成微电网监控通信链路;
其控制方法是:VF蓄电池组(6)连接VF双向储能逆变器(2)作为储能单元以电压源VF方式运行,并设定VF蓄电池组(6)第一过放保护控制点电压参数值Voc及第二过放保护执行点电压参数值Voe和第一过充保护控制点电压参数值Vic及第二过充保护执行点电压参数值Vie,并且满足:
Voc≤Vw≤Vic;
Voc-Voe≥Vt1;
Vie-Vic≥Vt2;
其中:Vw是VF蓄电池组(6)的当前工作电压参数,Vi为充电时VF蓄电池组(6)的Vw电压参数,Vo为放电时VF蓄电池组(6)的Vw电压参数;Vic为VF双向储能逆变器(2)对VF蓄电池组(6)的控制点电压参数值,Vie为VF双向储能逆变器(2)的保护停机执行点电压参数值;Voc为VF双向储能逆变器(2)对VF蓄电池组(6)的控制点电压参数值,Voe为VF双向储能逆变器(2)对VF蓄电池组(6)的保护停机执行点电压参数值;Vt1为以当前功率放电t1时间的电量时对应的电压参数,t1时间为放电过程中控制并完成微电网能量平衡所需要的时间;Vt2为以当前功率充电t2时间的电量时对应的电压参数,t2时间为充电过程中控制并完成微电网能量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微电网运行时由微电网监控系统(1)通过VF双向储能逆变器(2)实时监测VF蓄电池组(6)电压参数,当充电运行时Vi电压参数值达到Vic时,进行控制增加PQ双向储能逆变器(18)的充电功率以及减少光伏并网逆变器(3)与光伏发电阵列(7)、风电并网逆变器(4)与风力发电机(8)的发电供电功率;当放电运行时Vo电压参数值达到Voc时,进行控制增加PQ双向储能逆变器(18)的放电功率以及增加光伏并网逆变器(3)与光伏发电阵列(7)和风电并网逆变器(4)与风力发电机(8)的发电供电功率以及控制交流配电柜(5)减少对用户负载(15)的供电;当充电运行时电压参数值Vi=Vie时,以及Vo=Voe时,VF双向储能逆变器(2)执行保护性停机;由此实现不可控的电压源VF模式下的VF双向储能逆变器(2)在微电网中,通过微电网监控系统(1)的监控实现了充放电可控运行和极限保护的多重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锡卫,未经周锡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6955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