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润滑高透光率薄膜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449216.1 | 申请日: | 2013-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13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 发明(设计)人: | 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蓝农谷农产品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27/18 | 分类号: | C08L27/18;C08L27/20;C08L69/00;C08K5/103 |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 地址: | 266613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润滑 透光率 薄膜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以液晶显示装置(LCD) 为首的显示器以及光学器件领域的聚合物薄膜。具体涉及一种润滑高透光率薄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聚烯烃和工程热塑性树脂应用领域的扩展,对聚烯烃和工程热塑性树脂加工助剂的研究和产品日趋增多。含氟聚合物加工助剂是由氟聚合物弹性体改进而来的,它具有优异的改善加工性能的能力。与传统加工助剂相比,如硬脂酸、硬脂酸盐等,含氟聚合物加工助剂表面能低,与树脂相容性差,在树脂熔融加工过程中,易从熔体中析出,在与设备相接触的熔体表面形成一层“润滑”膜,减小了熔体表面与设备的粘着力及摩擦力,降低了由于作用力不同而造成的内、外熔体熔融速率差,从而可明显改善树脂熔融加工过程中出现的“鲨鱼皮”、熔体破裂、口模物料沉积、凝胶等生产缺陷,现已广泛应用于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尼龙等树脂的薄膜生产中。
含氟聚合物加工助剂“润滑”功能强,用量低(200~1000ppm),并且含氟聚合物粒径越小则分散越好,加工性能也越好。为充分发挥其高效“润滑”功能,加工助剂用含氟聚合物的粒径一般为微米级,甚至纳米级。但在生产中发现,直接将此类助剂添加到树脂中使用时,其极低的用量很难均匀分散,特别是在与粒料共混使用时,此问题尤为突出,并且生产中还存在粉尘污染问题。
目前,在使用发光二极管等点光源或者荧光灯、阴极管等线状光源进行数字、文字的显示或者面发光等的显示元件中,使用光漫射性薄膜,该光漫射性薄膜将上述点状或线状光源如同面光源一样散射透射光。
同样地,在平板显示器(FPD) 中,作为显示性能,期望改善辉度不均匀、提高辉度。液晶显示器的常用的背灯单元由在背面印刷有光漫射用点的导光板、设置在该导光板的一侧或两侧的光源( 冷阴极管等)、重叠于该导光板上的光漫射片、在该光漫射片的上面或上下方根据需要配置透镜薄膜( 棱镜片) 等构成。组装到这种背灯单元的光漫射片均匀地漫射来自导光板的光,防止了在显示画面上见到点,起到了抑制光损失、漫射光在液晶板面上均匀地放出的作用。
发明内容
目前提出的光学漫射薄膜分散有粘结剂树脂和树脂颗粒,因此,显示的品位低,不能忽视光损失,即使是在凹凸面上实施显示光漫射作用的压花面而获得的薄膜,也不能同时满足光漫射作用和辉度提高、透射率等。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无载体、通用性广、润滑性强的薄膜,能同时满足光漫射作用和辉度提高、透射率等。包含按重量百分比:含氟聚合物50-70%、活性多元醇硬脂酸酯10-20%、聚碳酸酯树脂20-30%。其特征在于,该薄膜是将熔融薄膜通过在具有橡胶弹性的第一冷却辊和表面压花加工的金属制第二冷却辊之间挤压、从而在薄膜表面上赋予凹凸形状而成的单面压花薄膜,所述聚合物薄膜的透光率为85%以上。
上述的一种润滑高透光率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氟聚合物为四氟乙烯与六氟丙烯共聚物。
上述的一种润滑高透光率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氟聚合物粒径≤100μm,偏二氟乙烯含量≥50%,重均分子量为10万~1000万。
上述的一种润滑高透光率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多元醇硬脂酸酯选择季戊四醇双硬脂酸酯与季戊四醇三硬脂酸酯。
上述的一种润滑高透光率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多元醇硬脂酸酯常温下为固体片状颗粒,熔点35~75℃,热分解温度>250℃。
上述的一种润滑高透光率薄膜,其中雾度为50%以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工艺所生产的一种润滑高透光率薄膜,不存在与树脂之间的相容性问题,具有通用性广、“润滑”效率高的特点,其有效成分含量高达50-70%,添加量小,制备工艺过程简单,生产设备易得,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是一种具有无载体、通用性广、润滑性强的薄膜,能同时满足光漫射作用和辉度提高、透射率等。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蓝农谷农产品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未经青岛蓝农谷农产品研究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492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