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使用寿命的模座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15275.7 | 申请日: | 2013-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74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广;张利民;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营第六一六厂 |
| 主分类号: | B21J13/02 | 分类号: | B21J13/02 |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东升 |
| 地址: | 03703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切边 凹模内孔凸窄 结构 使用寿命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锻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使用寿命的模座。
背景技术
当现有切边凹模内孔具有使用强度低的局部凸窄结构时,该内孔局部凸窄结构在切边工作时始终处于悬空状态且受到较大弯曲力矩的作用,极易在该内孔局部凸窄结构根部产生折断现象;该局部凸窄结构一旦折断,则会导致现有切边凹模整体报废(在折断以后再通过焊补修复后则更易折断),使用寿命极低,因此,该局部凸窄结构使用寿命决定了现有切边凹模整体使用寿命。
现有切边凹模设计结构,直接提高现有切边凹模内孔局部凸窄结构的使用寿命极为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使用寿命的模座,可直接提高现有切边凹模的使用寿命,以解决现有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使用寿命低的难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提高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使用寿命的模座包括固定凹模燕尾、支撑凹模凸台和支撑凸台底板三个主要部分;固定凹模燕尾位于模座中间的最上部(包括定位底面和左右各1个的固定斜面),支撑凹模凸台位于模座中间的固定凹模燕尾以下、支撑凸台底板以上的前上端,支撑凸台底板位于模座中间的最底部。
所述的固定凹模燕尾的长×宽×深×燕尾斜度为200mm×200mm×(90-60)mm×10°,与现有切边凹模的长宽高尺寸和外侧斜面斜度相匹配,用于固定安装现有切边凹模。
所述的支撑凹模凸台的长×宽×高×端部圆角尺寸为115mm×22mm×45mm×R11mm,与现有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的长宽高和端部圆角尺寸的下部尺寸相匹配,支撑凹模凸台上平面与现有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下平面在固定安装后完全贴合(相当于支撑凹模凸台和现有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形成了两位一体结构)。
所述的支撑凸台底板的长×宽×厚尺寸为200mm×85mm×(60-45)mm,用于支撑凹模凸台的支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的一种提高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使用寿命的模座,解决了现有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使用寿命低的难题。
(2)本发明的一种提高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使用寿命的模座,提高现有切边凹模使用寿命至少12倍(即将使用寿命1200件提高到15000件以上),降低了现有切边凹模的使用成本。
(3)本发明的一种提高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使用寿命的模座,对其它切边凹模内孔具有类似局部凸窄结构也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的连接支座热锻件图。
图1b为图1a的俯视图;
图1c为图1a的左视图;
图2a为本发明涉及的现有的切边凹模主视图;
图2b为图2a的俯视图;
图3a为本发明的模座的主视图;
图3b为图3a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将图2a和图3a用现有固定楔铁安装后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种提高切边凹模内孔凸窄结构使用寿命的模座(如图3a和图3b所示),包括固定凹模燕尾1、支撑凹模凸台2和支撑凸台底板3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所述固定凹模燕尾1位于模座中间的最上部(包括定位底面和左右各1个的固定斜面),支撑凹模凸台2位于模座中间的固定凹模燕尾1以下、支撑凸台底板3以上的前上端,支撑凸台底板3位于支撑凹模凸台2以下、模座中间的最底部,以上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为一体结构(结构紧凑又使用强度足够);模座的热处理硬度为41~47HRC。
固定凹模燕尾1的长×宽×深×燕尾斜度为200mm×200mm×(90-60)mm×10°,与如图2a和图2b所示的现有切边凹模长×宽×高尺寸×外侧斜面斜度200mm×160mm×60mm×10°相匹配,用于固定安装现有切边凹模;固定凹模燕尾1底平面的表面粗糙度值Ra=1.6μm,与如图2a所示的现有切边凹模底平面的表面粗糙度值Ra=1.6μm相同,以有利于该两个底平面在固定安装后完全贴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营第六一六厂,未经国营第六一六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52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