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用电炉吹气冶炼和净化生产铸铁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411612.5 | 申请日: | 2013-09-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45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 发明(设计)人: | 徐忠民;卢峰;陆文华;万仁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襄阳康捷飞龙电气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C1/08 | 分类号: | C21C1/08;C22C33/08;C21C7/072 |
| 代理公司: | 襄阳中天信诚知识产权事务所 42218 | 代理人: | 何静月 |
| 地址: | 441003***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采用 电炉 吹气 冶炼 净化 生产 铸铁 方法 | ||
1.一种采用电炉吹气冶炼和净化生产铸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工序: 装料配料期,在炉体中添加含铁原料及辅料;初步熔化期,升温,造氧化渣;吹氧升温氧化期,对熔体吹入气体,造氧化渣;吹气净化及还原期,对熔体吹入气体,造还原渣;碳化铁或石墨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采用电炉吹气冶炼和净化生产铸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碱性冶炼电炉工艺时,辅料的添加方式为:
在工序和工序或/和工序中的扒渣前添加辅料的量为含铁原料总量的7~27%(W);在工序的含铁原料中混入辅料,投入的辅料为辅料投料总量的20~90%;在工序或/和工序中的扒渣前添加或分批添加余下的辅料;所述辅料为石灰基类、锰的氧化物类、增碳剂类、铁的氧化物类;其中石灰基类为石灰、萤石、白云石、石英砂或/和碳化硅,其比例为萤石10~20%(W)、白云石5~15%(W)、碳化硅或石英砂0~20%(W),石灰为40~80%(W);添加石灰基类辅料为含铁原料总量的3~10%(W);其中锰的氧化物类为富锰渣、富锰矿、一氧化锰、二氧化锰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添加锰的氧化物类为含铁原料总量的0~1%(W);其中增碳剂类为焦碳颗粒、石墨矿、碳粉、碎石墨电极块、碳化硅;添加增碳剂类为含铁原料总量的2~6%(W);其中铁的氧化物类为铁精粉、铁矿石、氧化亚铁,氧化亚铁为氧化铁皮、铁鳞、氧化铁粉、含铁原料中的铁锈;在工序或/和工序中添加氧化亚铁,为含铁原料总量的1~3%(W);在工序或/和工序的扒渣前添加铁精粉、铁矿石,为含铁原料总量的0~7%(W);
在工序中的扒渣后和/或中的扒渣后添加石灰基类辅料;辅料为石灰、萤石、石英砂,比例为萤石0~20%(W)、石英砂20~40%(W)、石灰40~80%(W),为含铁原料总量的2~9%(W);在工序中的扒渣后添加锰的氧化物类和增碳剂类,使含锰总量为含铁原料总量0~2%(W),使含碳总量为含铁原料总量2~4%(W)。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采用电炉吹气冶炼和净化生产铸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酸性冶炼电炉工艺时,辅料的添加方式为:
在工序和工序或/和工序中的扒渣前添加辅料的量为含铁原料总量的3.5~15%(W);在工序的含铁原料中混入辅料,投入的辅料为辅料投料总量的20~90%;在工序或/和工序中的扒渣前添加或分批添加余下的辅料;其所述辅料为硅基类、锰的氧化物类、增碳剂类、铁的氧化物类;其中硅基类为石英砂或/和碳化硅、石灰、萤石,其比例为萤石0~10%(W)、石灰为10~30%(W)、石英砂40~80%(W),或以碳化硅代替20~70%(W)的石英砂;硅基类为含铁原料总量的2~6%(W);
其中锰的氧化物类为富锰渣、富锰矿、一氧化锰、二氧化锰中一种或几种的组合,添加锰的氧化物类为含铁原料总量的0~1%(W);其中增碳剂类为焦碳颗粒、石墨矿、碳粉、碎石墨电极块、碳化硅;添加增碳剂类,为含铁原料总量的1~5%(W);其中铁的氧化物类为铁精粉、铁矿石、氧化铁皮、铁鳞、氧化铁粉、含铁原料中的铁锈;添加铁的氧化物为含铁原料总量0.5~3%(W);
在工序中的扒渣后添加硅基类辅料;辅料为石英砂、石灰、萤石,比例为萤石0~10%(W)、石灰20~40%(W)、石英砂40~80%(W),或以碳化硅代替20~70%(W)的石英砂,为含铁原料总量的0.5~4%(W);在工序中的扒渣后添加锰的氧化物类和增碳剂类,使含锰总量为含铁原料总量0~2%(W),使含碳总量为含铁原料总量2~4%(W)。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采用电炉吹气冶炼和净化生产铸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序中对熔体吹入的气体为氧气或富氧,即在原料熔化为30%~100%(W)时,向原料内吹入氧气或富氧助熔,氧气压力为0.2~1.4MPa,供氧量为1.5~60m3/t,其中富氧的氧含量为30%~93%。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采用电炉吹气冶炼和净化生产铸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序中,对熔体吹入的气体包括吹入N2、CO2、Ar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襄阳康捷飞龙电气有限公司,未经襄阳康捷飞龙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41161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