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机转子表面酸洗去毛刺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322530.3 | 申请日: | 2013-07-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61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波;张华;简金权;周建荣;刘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3G1/02 | 分类号: | C23G1/02 |
| 代理公司: | 长沙丁卯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1 | 代理人: | 黄子平 |
| 地址: | 410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机 转子 表面 酸洗 毛刺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机制造领域,具体是电机转子制造过程中去除其表面毛刺与铝屑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异步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两大部分,转子为包括硅钢片在内的铸铝件(即铁心),生产过程中需对压铸成型的铸铝件转子圆柱表面进行车削加工,在车削过程中形成的铝屑会进入转子铁芯中,同时会在转子表面产生毛刺(铝须),在装配之前这些铝屑和毛刺须得到去除,以降低电机转子的铁心损耗和负载杂散损耗。否则,将造成磁场性能及电机效能的下降。
申请号为200410093271.2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电机转子表面酸洗处理工艺”,该工艺的步骤为:首先将配置好的盐酸溶液涂刷转子表面,通过盐酸溶液的腐蚀作用而清除压入转子铁芯中的铝屑和转子表面上的毛刺(铝须),然后放入烘箱内进行烘干,经酸洗及烘干后的转子即可进行后续的装配。应用该工艺处理的转子可减少电机的杂散损耗,对提高电机的效能具有一定作用,但有下述不足:
1、由于将盐酸溶液涂刷在常温状态下的转子表面进行酸处理,盐酸溶液在常温或低温状态下与转子铁芯中的铝屑及表面毛刺的化学反应较慢,影响酸洗效果。
2、由于转子酸洗后即进入烘干工序,转子表面残留的盐酸溶液未能得到有效处理,残留的盐酸溶液将对转子产生腐蚀,不但影响电机的性能,且影响转子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电机转子表面酸洗去毛刺工艺,本工艺可提高转子表面酸洗去除毛刺和铝屑的效果,有利于电机效能的提高。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参见图1,本发明工艺的工序步骤是:
第一步:对转子进行前置加热;
第二步:将配置好的酸溶液酸洗转子表面;
第三步:对转子表面进行水清洗;
第四步:对清洗后的转子进行烘干。
完成上述工序后的转子即可进行后续的装配。
进一步的是:在所述的第一步至第四步工序作业中,所述的转子沿其轴线转动。
与现有技术比,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
1、由于本发明设置了对转子进行前置加热,通过前置加热将转子表面加热到一定的温度,使转子表面温度高于常态温度,转子表面高于常态的温度可加快酸溶液与转子铁心内的铝屑和转子表面毛刺的化学反应速度,与现有技术比,不但可有效提高酸洗处理效果,同时可提高生产效率。
2、由于在酸洗工序与烘干工序之间增加了水清洗工序,水清洗工序可有效清洗和去除转子表面的残留酸液,与现有技术比,可避免残留酸液对转子造成腐蚀性破坏,不但有利于保证电机的正常性能,而且可延长转子的使用寿命。
3、在第一步至第四步工序作业中,由于转子沿其轴线转动,转子在各工序作业状态下的连续转动,使得转子表面的各部位能较均匀得到相应工序的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和生产效率。
本发明所具有的其他技术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工艺的工序框图,并确定为摘要附图;
图2为实施本发明工艺的设备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本发明工艺的工序步骤是:
第一步:对转子进行前置加热;
第二步:将配置好的酸溶液酸洗转子表面;
第三步:对转子表面进行水清洗;
第四步:对清洗后的转子进行烘干。
对转子进行前置加热处理,可采用红外线加热装置的方式,一般将转子表面加热到60℃~80℃;酸溶液可采用盐酸溶液或磷酸溶液,采用磷酸溶液时,磷酸与水的配比通常为1:3~5;对清洗后的转子的烘干可采用红外线烘干装置的方式。
在所述第一步至第四步的工序作业中,所述的转子沿其轴线转动,转子在各工序作业状态下连续转动,使得转子表面的各部位能较均匀得到相应的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处理效果和生产效率。
图2为实施本发明的设备结构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机座1的机架2上沿转子3的进入方向依次设置前置加热装置4、酸洗装置5、水清洗装置6和烘干装置7,即在机座1上依次构成前置加热、酸洗、水清洗和烘干工位,转子3由托辊组件8的两个托辊8’承托,两个托辊8’的辊面分别与转子的表面接触,作业中,托辊组件8的两托辊8’由驱动机构驱动而同向转动,两个同向转动的托辊8’通过其辊面与转子表面的接触而产生的摩擦作用,带动转子沿其轴线连续转动,所述托辊组件8装于移动小车9上,移动小车9装在机座1上的轨道10上,移动小车9由驱动装置驱动而沿轨道10移动,移动小车9上的托辊组件8即带动转子3依次进入相应的工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机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32253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微生态型复合预混料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旋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