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折叠式电脑立体观看器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290060.7 | 申请日: | 2013-07-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45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0-09 |
| 发明(设计)人: | 高生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生亮 |
| 主分类号: | G02B27/22 | 分类号: | G02B27/22 |
| 代理公司: | 济南泉城专利商标事务所 37218 | 代理人: | 李桂存 |
| 地址: | 250000 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便携 折叠式 电脑 立体 观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折叠式电脑立体观看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存在很多立体眼镜等观看立体图像的产品,但这些产品有的采用不同颜色的镜片,有的采用快门,使用者观看时间长了,经常会出现眼睛疲劳、干涩等情况,不利于眼睛的健康。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上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不伤眼睛的便携折叠式电脑立体观看器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措施实现的:
本发明的一种便携折叠式电脑立体观看器,包括:
镜头,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后端设置有左右两个目视孔,外壳内左右对称设置有两组镜片,每组镜片包括两个分别位于一目视孔前方左右两侧的平面镜,两个平面镜向同侧倾斜并且其镜面相对;
镜筒,为前后端开口的长筒形,包括两个纵向的长条形侧立板和一个纵
向的长条形隔立板,隔立板位于两个侧立板中间,所述隔立板和两个侧立板外围包绕并连接有一圈不透光的柔性外层,镜筒后端与镜头的外壳前端可拆卸对接。
上述左目视孔前方的两个平面镜均向左倾斜,右目视孔前方的两个平面镜均向右倾斜,左目视孔前方右侧的平面镜和右目视孔前方左侧的平面镜倾斜夹角均为45°,左目视孔前方左侧的平面镜和右目视孔前方右侧的平面镜倾斜夹角相同且为47°。
上述镜筒前端开口处设置有横向的松紧带。
上述镜头的外壳前端两侧设置有凸台,镜筒的两侧立板后端两侧设置有与凸台配合的卡槽。
上述镜头的外壳内设置有镜片卡槽,所述平面镜卡在镜片卡槽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光线仅是进行反射,长时间使用不伤眼睛,而且视频的立体效果好,可以折叠,方便携带,容易在市场上推广。
附图说明
图1 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1镜头,2镜筒,3右目视孔,4左目视孔,5松紧带,6侧立板,7隔立板,8平面镜。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一种便携折叠式电脑立体观看器,包括镜头1和镜筒2两部分。利用平面镜8的反射光线,使双眼同时看到同步播放的的具有视觉差的图像,从而使人看到立体的图像。
镜头1包括外壳,外壳后端设置有左右两个目视孔,外壳内左右对称设置有两组镜片,每组镜片包括两个分别位于一目视孔前方左右两侧的平面镜8,两个平面镜8向同侧倾斜并且其镜面相对。其中,左目视孔4前方的两个平面镜8均向左倾斜,右目视孔3前方的两个平面镜8均向右倾斜,左目视孔4前方右侧的平面镜8和右目视孔3前方左侧的平面镜8倾斜夹角均为45°,左目视孔4前方左侧的平面镜8和右目视孔3前方右侧的平面镜8倾斜夹角相同且为47°。光线经过两个平面镜8的反射进入到人眼。使人眼前看到立体的图像。
镜头1的外壳内设置有镜片卡槽,平面镜8卡在镜片卡槽内,便于组装和量产。
镜筒2为前后端开口的长筒形,包括两个纵向的长条形侧立板6和一个纵
向的长条形隔立板7,隔立板7位于两个侧立板6中间,使两个双眼之间的光线不会发生混乱,确保每只眼睛看到的是各自前方的图像。隔立板7和两个侧立板6外围包绕并连接有一圈不透光的柔性外层,可以采用皮革,方便将侧立板6和隔立板7折叠在一起,不占用空间。镜筒2后端与镜头1的外壳前端可拆卸对接。可以采用镜头1的外壳前端两侧设置凸台,镜筒2的两侧立板6后端两侧设置有与凸台配合的卡槽。将凸台卡在卡槽内完成对接,携带方便。镜筒2前端开口处设置有横向的松紧带5。
使用时,将折叠在一起的侧立板6和隔立板7拉开,用镜头1将镜筒2的后端撑起来并连接在一起。然后将镜筒2的前端开口放在电脑屏幕前,并通过用松紧带5套在电脑显示器上的方法固定住镜筒2,人就可以从镜头1的目视孔内看到电脑屏幕上播放的立体图像了。
以上所述仅是本专利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生亮,未经高生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9006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