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仅利用单端信息的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非跨线故障的测距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206679.5 | 申请日: | 2013-05-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93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1 |
| 发明(设计)人: | 束洪春;田开庆;苏玉格;董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信息 塔双回 输电 线路 非跨线 故障 测距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仅利用单端信息的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非跨线故障的测距方法,属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测距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同塔并架双回线路因其工程造价低、占用走廊宽度小、建设周期短、运行维护简单、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双回线路故障时,精确的故障
测距方法对快速准确查找故障点,迅速排除故障和及时恢复线路供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塔并架双回输电线路所用的故障分析法不外乎单端法和双端法。单端法实现简便,无需通讯通道传送对端信息,但获取的信息量较少,受故障点过渡阻抗和负荷电流的影响,半线长外测距精度不高。双端法使用了双端的数据,从而可以消除过渡电阻对测距精度的影响,并且不受故障类型和系统参数的影响,能够保证较高的测距精度,但需要通信通道传递两端的数据,并且需要解决双端数据采样同步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基于现有暂态故障录波装置基础上,利用首端故障回路和健全回路电压、电流故障分量分别推算至故障点,根据故障点电压相等得出故障定位函数,求出故障距离。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仅利用单端信息的同塔双回输电线路非跨线故障的测距方法,当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某一回路发生故障时,利用相模变换矩阵将两回路相互耦合的相量解耦,得到两回线路相互独立的线模分量;分析线模故障分量网络,利用故障回路首端(M端)电压、电流故障分量推算故障点电压,同时利用非故障回路首端电压、电流故障分量推算末端(N端)电压,再利用线路末端边界条件推算故障点电压,根据两端计算得到的故障点电压相等列写出故障定位函数,通过求解定位函数计算出故障距离。
本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1)假设同塔双回输电线路Ⅰ回路发生故障,利用相模变换矩阵,将两回线首端检测到的电压电流相量转换为两回线相独立的模量,建立基于集中参数T型等效的同塔双回输电线路 模故障分量网络;
(2)分析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模故障分量网络,由首端电压故障分量和Ⅰ回路电流故障分量推算故障点左侧电压故障分量:
(1)
式中,为故障点到量测端的距离;
(3)利用首端电压故障分量和Ⅱ回路电流故障分量推算末端电压故障分量及Ⅱ回路电流故障分量:
(2)
(3)
式中,为Ⅱ回线路长度;
(4)末端的系统边界有如下约束关系:
(4)
(5)
(5)利用和推算故障点右侧电压故障分量:
(6)
式中,为Ⅰ回线路长度;
(6)利用故障点电压相等构成测距方程为:
(7)
故障距离为
(8)
本发明的原理是(以Ⅰ回路故障为例进行说明):
一、故障点左侧电压故障分量的推导
分析同塔双回输电线路模故障分量网络(如图2所示),根据电路理论有以下关系:
(1)
(2)
(3)
整理式(1)、(2)、(3),可得:
(4)
式中,为故障点到量测端的距离。
二、故障点右侧电压故障分量的推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20667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保险箱装置
- 下一篇:苗木移植过程中根部土球的保护装置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