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91158.7 | 申请日: | 2013-05-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303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 发明(设计)人: | 葛如海;朱泳树;洪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卢亚丽 |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机动车 多功能 碰撞 安全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机动车安全装置中乘员保护领域,涉及一种兼顾保护前、后排乘员安全的机动车安全座椅主动式头枕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车座椅头枕的功能除了为乘员提供较好的乘坐舒适性外,更重要的是在机动车追尾碰撞中为乘员头、颈部提供有效保护。
目前为降低在追尾碰撞中乘员颈部受到的伤害,机动车安全工程师提出主动头枕,该头枕能够在追尾碰撞发生后几十毫秒内向前移动,减小头枕与乘员头部的距离,显著降低乘员受到的伤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该座椅能够同时在正面与追尾碰撞中对前、后排乘员提供有效保护。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头枕1、头枕导杆2、头枕导套3、连接板4、上圆轴5、摆臂6、下圆轴7、凸轮8、前压力板9、后压力板10以及座椅骨架11,所述的头枕1通过头枕导杆2插入头枕导套3中,头枕导套3与连接板4固定连接,连接板4与摆臂6固定连接,其中,头枕导套3、连接板4均与座椅骨架11不直接接触,所述的座椅骨架11偏上位置设有与座椅骨架11侧壁固定连接的上圆轴5,上圆轴5穿过摆臂6,并与摆臂6活动连接;所述的下圆轴7位于座椅骨架11偏下位置,与座椅骨架11侧壁活动连接;下圆轴7与凸轮8固定连接;凸轮8与摆臂6相接触,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前压力板9和后压力板10均通过连杆固定连接在下圆轴7上。
所述的前压力板9设置在乘员后背接触座椅靠背的位置,后压力板10的高度与座椅后排乘员大腿膝盖持平;当前压力板9或后压力板10受到挤压,前压力板9或后压力板10带动下圆轴7以及凸轮8转动,从而凸轮8向下挤压摆臂6,使其绕上圆轴5向与凸轮8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同时连接板4与头枕导套3随着摆臂6向前倾。
所述的前压力板9或后压力板10的材料可使用纤维或铝合金等,所述的头枕1、头枕导杆2、头枕导套3、连接板4、上圆轴5、摆臂6、下圆轴7、凸轮8以及座椅骨架11的材料可使用钢制管材或钢板。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在追尾碰撞时,利用前排乘员后背对该座椅内前压力板9的压力,使得头枕1向前移动一定角度,缩短头枕1与乘员头部的距离,从而减少头部与胸椎的相对位移量,有效降低乘员颈部受到的伤害。
在正面碰撞时,利用后排乘员大腿对该座椅内后压力板10的压力,使得头枕1向前转动一定角度,从而避免后排乘员头部与头枕1发生碰撞,或减轻其碰撞强度,有效降低后排乘员受到的伤害。
结构简单,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成本,实用性好,仅仅使用一个凸轮达到两种保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的内部侧视图;
图3表示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受到来自前方或后方压力时的运动情况。
1.头枕;2.头枕导杆;3.头枕导套;4.连接板;5.上圆轴;6.摆臂;7.下圆轴;8.凸轮;9.前压力板;10.后压力板;11.座椅骨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涉及机动车发生正面碰撞时前排座椅头枕对后排乘员头部的保护,以及追尾碰撞时前排座椅头枕对前排乘员颈部的保护。其结构特征为:机动车多功能碰撞安全座椅骨架11左、右侧壁之间横向安装有两根横向圆杆,分别为上圆轴5和下圆轴7,上圆轴5位于座椅骨架11偏上位置,与座椅骨架11侧壁固定连接,下圆轴7位于座椅骨架11偏下位置,与座椅骨架11侧壁活动连接。
上圆轴5间隙穿过摆臂6,与摆臂6活动连接,下圆轴7与凸轮8固定连接。凸轮8与摆臂6相接触,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平衡状态。摆臂6与头枕导套3通过连接板4固定连接。头枕1通过头枕导杆2插入头枕导套3中。
前压力板9和后压力板10均通过连杆固定连接在下圆轴7上,前压力板9的高度与碰撞中前排乘员后背接触座椅靠背的位置相当,后压力板10的高度与后排乘员大腿膝盖基本持平。
当机动车发生追尾碰撞时,前排乘员由于惯性向后移动,其后背挤压座椅骨架中的前压力板9,前压力板9带动下圆轴7与凸轮8向后转动,从而凸轮8挤压摆臂6,使其绕上圆轴5向前转动,同时连接板4与头枕导套3随着摆臂6向前转动,最终头枕1向前转动一定角度,使得前排乘员头部尽早接触头枕1,减少了乘员头部与胸椎之间的相对移动量,有效降低乘员受到颈部伤害的风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9115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茶树菇培养基及其配置方法
- 下一篇:双向旋转的粉碎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