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子式液态肥施肥肥路转换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180500.3 | 申请日: | 2013-05-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07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 发明(设计)人: | 王金武;潘振伟;王金峰;何剑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C23/04 | 分类号: | A01C23/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5003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转子 液态 施肥 转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创造属于农业机械,主要涉及一种施肥机具上能够实现液态肥的无拐点输送、防止肥路缠绕、实现液态肥喷洒与停喷控制的液态肥施肥作业总成。
背景技术
在农业生产中,由于使用液态肥料具有绿色环保、高营养、高浓缩、吸收快、稳定性好、抗逆性强、应用范围广、对人和禽畜无害等诸多特点,在小麦、水稻、玉米、大豆、茶叶、烟叶、花卉、中草药等各种作物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结构设计缺陷,目前在各种液态肥施肥机具上的管路系统中存在较多的拐点,能量损失大,同时现有的分配器本身也存在拐点,并且在分配器与扎穴机构之间需要细长的软管连接,能量损失也较大,这种管路系统在满足施肥量的情况下需要较大的压力,对管路的密封性能要求较严格,能耗也较大。同时,现有的管路系统和分配器中存在较多的泄漏点,不仅造成液肥损失浪费, 而且对于精细农业来讲,肥料的泄漏对施肥的精度也有较大影响。另外,现有扎学机构有两个喷肥针,从两喷肥针尾端分别引出两条软管,机构运动过程中软管会发生缠绕。
发明内容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设计提供一种新结构的转子式液态肥施肥肥路转换器,通过采用差动轮系和圆柱凸轮顶杆机构,达到能量损失小、泄漏少、防止管路缠绕、精确控制喷肥针入土时喷肥与出土时停止喷肥的目的。
本发明创造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定位板上同轴心的从左到右依次固装主轴套、左支座和右支座,内齿圈链轮焊合可转动地支撑插配在右支座和左支座孔内,链轮主轴可转动地支撑插配在左支座和主轴套孔内,两个带有轴心通孔的齿轮轴圆周向相差180°、轴向和径向定位、周向可转动地分别配装在链轮主轴的两个输肥孔内,且所述的两个齿轮轴的外齿轮与内齿圈链轮焊合的内齿圈相互啮合,在链轮主轴的一侧端部上、位于主轴套套孔内部依次配装顶杆右支座和顶杆定位板,在主轴套套孔内、位于顶杆右支座左侧端面上固装顶杆左支座,两根顶杆周向相差180°、可左右轴向移动地插装在顶杆左支座和顶杆右支座孔内,所述两根顶杆分别与链轮主轴上的两个输肥液孔接触密封或脱离打开配合,在顶杆左支座与顶杆轴肩之间套配安装第二压力弹簧,在主轴套左端部上固装带有进液肥通孔的端盖,在端盖上、位于主轴套套孔内通过套装第一压力弹簧的凸轮调节杆配装空间凸轮,所述空间凸轮位于两根顶杆轴肩的右端,且接触配合,所述第一压力弹簧的左、右端面分别与端盖和空间凸轮接触配合,至此构成转子式液态肥施肥肥路转换器。
本发明创造的特点是: 差动轮系通过控制主轴与内齿圈的转动速度计方向使齿轮轴的运动方式与扎穴机构中喷肥针的运动方式相一致,解决了施肥管路缠绕的问题;从液体肥料入口到液体肥料出口间肥路无拐点,实现了无拐点式液体肥料运输,能量损失小,结构紧凑;转动的顶杆与固定的圆柱凸轮机构构成了转子式液态肥料分配器,能够精确控制扎穴机构入土时喷肥,出土时停止喷肥;这种转换器仅有3处需要密封,大大减少了泄露点,降低了液态肥的损失,结构简单紧凑便于安装与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转子式液态肥施肥肥路转换器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顶杆右支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2的后视图。
图中件号说明:1.端盖 2.第一压力弹簧 3.凸轮调节杆 4.顶杆定位板 5.主轴套 6.链轮主轴7. 左支座8. 内齿圈链轮焊合 9.齿轮轴
10.右支座 11.定位板 12.顶杆右支座 13.空间凸轮 14.顶杆 15.第二压力弹簧 16.顶杆左支座。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农业大学,未经东北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8050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