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改善涡流复合纺纱成纱结构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310135373.5 | 申请日: | 2013-04-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57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 发明(设计)人: | 夏治刚;凌良仲;徐卫林;刘云;周卫东;叶汶祥;陈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1H4/02 | 分类号: | D01H4/02;D01H7/92;D01H4/38 |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刘治河 |
| 地址: | 43007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善 涡流 复合 纺纱 结构 方法 | ||
1.一种改善涡流复合纺纱成纱结构的方法,在涡流纺纱机的每一个牵伸机构上,从条筒喂入的纤维条S进入涡流纺纱机的牵伸系统牵伸后,由前罗拉(2)、前胶(5)辊组成的前钳口输出,从纱线卷装上经过张力控制器退绕下来的纱线C,通过导丝装置进入由前罗拉(2)、前胶辊(5)组成的前钳口,纱线C由前罗拉(2)、前胶辊(5)组成的前钳口输出后与经牵伸系统输出的短纤维条S进行汇合进入涡流纺纱器的输纤通道(6),纱线C与短纤维条S在涡流纺纱器的涡流腔(7)内进行复合涡流纺成纱,形成的涡流纺复合纱经静止锭(7)中的纱线通道(9)输出,在涡流纺纱机的导纱系统和卷绕系统作用下,最终卷绕成筒子纱,其特征在于:在涡流纺纱机的每一个牵伸机构上对应前罗拉(2)、前胶辊(5)组成的前钳口设置假捻器(3),假捻器(3)通过握持架(4)固定在涡流纺纱机的前台面上,假捻器(3)位于前罗拉(2)、前胶辊(5)的纱线喂入一侧的上方,从纱线卷装上经过张力控制器退绕下来的纱线C,通过导丝装置先进入假捻器(3),经假捻后随即进入由前罗拉(2)、前胶辊(5)组成的前钳口,与短纤维须条S进行汇合,汇合后的纱线C与短纤维须条S中的部分须条发生相互预抱缠,抱缠后形成的纱条与未抱缠的短纤维须条一并进入涡流纺纱器的输纤通道(6),经导针(1)引导进入涡流腔(7),未抱缠的短纤维须条在涡旋气流作用下包覆在抱缠后形成的纱条表面,形成涡流复合纱,涡流复合纱经静止锭(8)中的纱线通道(9)输出,在涡流纺纱机的导纱系统和卷绕系统作用下,最终卷绕成筒子纱。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善涡流复合纺纱成纱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假捻器(3)由握持管(10)、喷气通道(11)、第一磁铁(12)、第二磁铁(13)、假捻通道(14)、转子(15)、静止管(16)、风叶(17)、轴承(18)、出纱口(19)组成,第一磁铁(12)、第二磁铁(13)分别为四个,第一磁铁(12)均匀对称设置在静止管(16)尾部的内壁上,第二磁铁(13)均匀对称设置在转子(15)的尾部外壁上,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13)处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磁铁(12)和第二磁铁(13)的同性极面相向,风叶(17)有四片,四片风叶(17)处于同一水平面上,风叶(17)均匀对称设置在转子(15)的中部外侧,转子(15)头部通过轴承(18)活动连接在静止管(16)内,转子(15)中轴线上开设有“反S”形状的假捻通道(14),静止管(16)头端开有出纱口(19),出纱口(19)与假捻通道(14)纱线进、出口的中轴线重合,静止管(16)中部管壁上均匀对称地开设有与风叶(17)对应的四条喷气通道(11),喷气通道(11)与握持管(10)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改善涡流复合纺纱成纱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纱线C为无捻非水溶性长丝纱或无捻水溶性长丝纱或有捻非水溶性长丝纱或有捻水溶性长丝纱或有捻非水溶性短纤纱或有捻水溶性短纤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纺织大学;江苏悦达纺织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35373.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