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木材深度碳化的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310109376.1 | 申请日: | 201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1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发明(设计)人: | 孙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美源装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7M1/06 | 分类号: | B27M1/06 |
代理公司: | 徐州支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4 | 代理人: | 刘新合 |
地址: | 235000 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木材 深度 碳化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木材深度碳化的工艺,属于木材加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木材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组成,纤维素在木材细胞壁中起骨架作用,其化学性质和超分子结构对木材的强度有重要影响。纤维素中的羟基和水分子也可形成氢键,不同部位的羟基之间存在的氢键直接影响着木材的吸湿和解吸过程。大量的氢键可以提高木材的强度,减少吸湿性,降低化学反应性等,且纤维素的吸湿性直接影响到限位的尺寸稳定性和强度。木材经过碳化工艺后,使羟基的浓度减少,化学结构发生复杂的变化,从而使木材的吸湿性降低,尺寸稳定性提高。半纤维素是细胞壁中与细胞膜紧密联结的物质,起粘结作用,是基体物质,半纤维素吸湿性强、耐热性差、容易水解,在外界条件作用下易于发生变化,是木材中吸湿性最大的组分,是使木材产生吸湿膨胀、变形开裂的因素之一,通过碳化可以使半纤维素被破坏,因而可降低木材的吸湿性,减少木材的膨胀与收缩,提高了碳化木的尺寸稳定性。现有的木材碳化技术主要是通过将木材放入大型的圆筒内,然后在底部进行加热,这样的碳化过程,只能使木材的表面碳化,无法深层次的对木材进行碳化,使得木材使用时间长后,就会膨胀或变形开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木材深度碳化的工艺,使木材能够深层次的碳化,从而减少木材使用时膨胀或变形开裂情况的发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木材深度碳化的工艺,该工艺的具体步骤是:
(1)选材:选择中性密度的木材;
(2)切割:通过电锯机将木材切割成长方体型;
(3)烘干:将切割后的木材放入烘干机内进行烘干;
(4)碳化:将烘干好的木材进行碳化;
所述的碳化的步骤为:
A.将导热油在加热炉体内烧至350℃-600℃,加热后的导热油持续流动到热压机的热压板上,使热压板的表面温度达到350℃-600℃;
B.将烘干后的木材排放在热压板上,放置时需保证排放在热压板上的木材厚度一致;
C.木材排放好后使热压板对木材进行压紧,压紧压力为1.5-2.0Mpa,木材开始受热受压进行碳化;
D.热压板对木材压紧20-25分钟后,使热压机加压力提升到2.5-3.0Mpa,使木材受力紧缩增加木材的密度;
E.然后继续碳化35-40分钟,将热压板打开,取出木材,完成碳化过程。
优选的,导热油是400#的导热油。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热压机和导热油相结合的碳化过程,这样在温度超过350摄氏度的同时,能更施加原有窑内无法达到的压力值,从而使木材密度增加,另外本发明再碳化过程中采用二次加压的过程,这样的工艺过程可以使木材深层次的碳化,从而减少木材使用时膨胀或变形开裂情况发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具体步骤是:
(1)选材:选择中性密度的木材;
(2)切割:通过电锯机将木材切割成长方体型;
(3)烘干:将切割后的木材放入烘干机内进行烘干;
(4)碳化:将烘干好的木材进行碳化;
所述的碳化的步骤为:
A.将导热油在加热炉体内烧至350℃-600℃,加热后的导热油持续流动到热压机的热压板上,使热压板的表面温度达到350℃-600℃;
B.将烘干后的木材排放在热压板上,放置时需保证排放在热压板上的木材厚度一致;
C.木材排放好后使热压板对木材进行压紧,压紧压力为1.5-2.0Mpa,木材开始受热受压进行碳化;
D.热压板对木材压紧20-25分钟后,使热压机加压力提升到2.5-3.0Mpa,使木材受力紧缩增加木材的密度;
E.然后继续碳化35-40分钟,将热压板打开,取出木材,完成碳化过程。
导热油的型号有许多种,优选的导热油是400#的导热油,采用这种型号的导热油热传递效率高,从而使热压板能更快的达到所需的温度,便于后续木材碳化的进行。
上述的碳化方法不仅局限于中性密度木材,还可适用于各种密度不同的木材,可根据木材密度的大小不同,适当调整热压碳化的时间,从而完成碳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美源装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美源装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1093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