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快装式混凝土模板堵孔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083938.X | 申请日: | 2013-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3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 发明(设计)人: | 许金锔;吴清瑶 | 申请(专利权)人: | 许金锔;吴清瑶 |
| 主分类号: | B28B7/26 | 分类号: | B28B7/26 |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陈雪莹 |
| 地址: | 362700 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快装式 混凝土 模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模板,特别是涉及一种快装式混凝土模板堵孔装置。
背景技术
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过程中大量使用模板,由于不同形状的建筑物使用的混凝土模板不同,因此大部分的模板不能重复使用造成了极大浪费;为此采用了标准化的模板单元,模板单元可重复使用并能拼接成各种形状的混凝土模板。
但是现有的模板单元在施工时一块块地拼接,并用复杂的紧固件进行固定,效率低下且操作不便。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申请了公开号为CN102658589A的“一种快装式混凝土模板单元”,其具有用于平靠拼接用的外表面,此外表面包括相对设置的成型面和安装面,以及连接此成型面和此安装面的拼接面,所述安装面(即外表面)上设有用于快速卡固模板单元用的快接槽。
拼接时,根据所需浇筑的混凝土形状用固定杆搭建固定架,在此固定架上拼接混凝土模板单元,相邻两个混凝土模板单元的拼接面直接平靠在一起,然后利用扣件装置将各模板单元卡固在固定杆上。
但是,这种混凝土模板内设有中孔,这样在拼接、拆卸混凝土模板的过程中,混凝土很容易进入中孔,结在混凝土模板上,不利于拼接、拆卸混凝土模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堵住混凝土模板上的孔的快装式混凝土模板堵孔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快装式混凝土模板堵孔装置,包括板条,板条的一侧面上间隔设置有能变形卡合于混凝土模板端部的端孔内的第一堵管,以及卡合于混凝土模板的外表面上的槽内的第二堵管。
所述第一堵管的相对两侧外表面上分别凸设有凸台。
所述凸台与端孔相适配的卡合面积(A)小于端孔对应此卡合面的孔壁面积(B)。
所述第一堵管与所述凸台相对的两侧管壁的中部薄于两端部。
堵孔装置为塑料材料制成的堵孔装置。
所述第一堵管至少为两个,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堵管分别设置在板条的两端部。
所述第一堵管等距离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堵管的形状与混凝土模板上的槽的截面形状相吻合。
所述第二堵管为多个。
所述第二堵管等距离间隔设置。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的一种快装式混凝土模板堵孔装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使用时,将板条上的第一堵管和第二堵管分别对准混凝土模板端面上的端孔和槽,稍一用力即可将第一堵管和第二堵管分别对应卡在进端孔和槽内。这样在混凝土模板的拼接、成型、拆卸等过程中,堵孔装置紧紧卡合在混凝土模板上。因此,混凝土就不会进入混凝土模板内,不会影响到混凝土模板的拼接、拆卸作业。反之,只需稍一用力即可将堵孔装置从混凝土模板上拆下来,拆装十分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快装式混凝土模板堵孔装置的结构及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第一堵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第二堵管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
混凝土模板 1a 端孔 2a
槽 3a 板条 1
第一堵管 2 凸台 21
管壁 22 第二堵管 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至3所示,一种快装式混凝土模板堵孔装置,包括板条1、第一堵管2和第二堵管3。
本发明的堵孔装置采用塑料材料制成。板条1的一侧面上间隔设置第一堵管2和第二堵管3。
第一堵管2的相对两侧外表面上分别凸设有凸台21,第一堵管2与凸台21相对的两侧管壁22的中部薄于两端部。这样,第一堵管2卡在混凝土模板1a端部的端孔2a内时,端孔2a的内壁挤压凸台21,由于两侧管壁22薄于其两端部,于是两侧管壁22向外鼓,这样第一堵管2更易于变形,第一堵管2既能很容易地卡进端孔2a内,又能紧紧地卡合在端孔2a内。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如图1所示,凸台21与端孔2a形成的卡合面积A小于端孔2a与此卡合面相对应的孔壁面积B。这样混凝土模板1a拼接在一起后,在振动、敲击等情况下,第一堵管2也不会从端孔2a内脱出,仍会保持紧紧合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许金锔;吴清瑶,未经许金锔;吴清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8393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