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机理融合的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066961.8 | 申请日: | 2013-03-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755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26 |
| 发明(设计)人: | 宋牟平;董沛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D5/26 | 分类号: | G01D5/26 |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机理 融合 参量 分布式 光纤 传感器 | ||
1.一种基于多机理融合的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参数可控光源(1)、可调光信号处理系统(2)和可重配置光电信号处理系统(3);其中可调光信号处理系统(2)的一端由光纤(5)并联连接参数可控光源(1)和可重配置光电信号处理系统(3),另一端设有与待检测的多机理多结构的传感光纤(4)相连接的接口;
由参数可控光源(1)产生多机理的光信号,多机理的光信号经光纤(5)进入可调光信号处理系统(2)完成光路控制后,经过待检测的多机理多结构的传感光纤(4),重返可调光信号处理系统(2),并在实现解复用和直接光功率检测、光相干检后进入可重配置光电信号处理系统(3)进行分析检测,得出待检测的多机理多结构的传感光纤(4)的传感结果;
所述的参数可控光源(1)包括波长可移窄带光源(6)、电光相位调制器(7)、声光调制器(8)、马赫-曾德电光调制器(9)、可调滤波器(10)、高速光偏振控制器(11)、电子控制系统(12);由电子控制系统(12)通过双向控制信号对依次串联的波长可移窄带光源(6)、电光相位调制器(7)、声光调制器(8)、马赫-曾德电光调制器(9)、可调滤波器(10)、高速光偏振控制器(11)进行参数选择控制,从而得到多机理光信号;
所述的可调光信号处理系统(2)包括光路控制模块、直接光功率检测器或光相干检测器,由光路控制模块对所述多机理光信号进行光路控制,由直接光功率检测器或光相干检测器对所述多机理光信号进行检测;
所述的可重配置光电信号处理系统(3)由光电检测器(13)、电子放大器(14)、滤波器(15)、高速AD转换器(16)和基于FPGA的DSP处理模块(17)组成,用于分析检测接收到光信号,并得出最后的传感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机理融合的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参数可控光源(1)中:
波长可移窄带光源(6),作为单独的中心波长控制原始光源,发出原始光信号;
电光相位调制器(7),接收到所述原始光信号后对所述原始光信号的相位进行调制;
声光调制器(8),对经相位调制后的光信号完成光频率移动和幅度调制,使经声光调制器(8)调制后的光信号构成一定的结构产生多种光频率变化;
马赫-曾德电光调制器(9),对声光调制后的光信号进行电光调制,调制光信号的幅度,产生光脉冲,产生π相移;
高速光偏振控制器(11),对经马赫-曾德电光调制器(9)幅度调制的光信号进行偏振态控制后产生多机理的光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机理融合的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光路控制模块包括:
光放大模块,对所述的多机理光信号进行光路放大;
光功率分配模块,对不同机理光信号的光功率进行分配;
波分复用与解复用模块,对不同机理光信号的光路进行波分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机理融合的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重配置光电信号处理系统(3)中,
由光电检测器(13),对接收到的光检测信号进行光电转换;
电子放大器(14),对所述光电转换后得到的微弱电信号进行增强;
滤波器(15),对经过电子放大器(14)增强后的电信号进行滤波,得到模拟信号;
高速AD转换器(16),将所述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
基于FPGA的DSP处理模块(17),对所述数字信号进行时域、频域、相关域分析和编解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多机理融合的多参量分布式光纤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参数可控光源(1)的控制参数为波长、幅度、频率、偏振或相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066961.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电作业绝缘角度升降平台
- 下一篇:一种热收缩共聚酯薄膜的制备方法





